“中國制造”為什么國外比國內便宜
經(jīng)常去歐美國家的人都清楚,在西方商場里,同樣品牌的衣服、鞋帽等等,要比中國便宜得多。讓許多人感到驚訝的是,這些商品上還都有一個標簽“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
比如,同一款Coach的拎包,在北京西單可能要價2000元人民幣;但在美國的可能只要不到100美元,價格不到國內的一半;同一款HugoBoss的西服,在國內的精品店,標價動輒上萬元人民幣;而在美國的百貨商場,一般也就在300到400美元。
于是,在歐美國家,每到購物旺季,在許多商場里,觸目可見是亞洲人,更多是中國人。
中國的部分同等商品價格超歐趕美,尤其是“中國制造”的價格更是國內高于國外,原因當然有很多,稅收調節(jié)可能是一個因素。但即使剔除這些稅收,也不至于有這么大的價格落差。
以前總以為,這種價差中有所謂“品牌的力量”的因素:在這個全球化時代,“中國制造”的過程,賺取的只是小利;美國人賺的才是品牌大利,自然也才能更多讓利給美國消費者。但這種因素也不能解釋所有問題。
許多外國品牌存在這種價差,其實不少完全中國自主品牌也存在類似的鮮明價格對比。由于是“中國制造”,其實銷往海外的產(chǎn)品,比在中國國內銷售,在運價成本上更高一點——憑什么在美國就可以銷售那么低,在中國國內又會那么貴?
這一點,其實也引起美國人的疑慮,一些美國人就認為,這就存在中國商品傾銷或高額補貼的因素,這也是目前美國對“中國制造”進行反補貼和反傾銷制裁的一個理論基礎。但我們也清楚,將問題歸咎于傾銷或補貼,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中國制造”在國內價格比國外高,應該從體制問題上尋找,比如,商品流通渠道不暢、交易信用缺失,使國內廠家更希望出口,因為這畢竟可以確保錢貨兩清。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制造”的國內外價格差不是一種因素可以決定,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盡管中國人的收入較之以前已有不小進步,但比起歐美發(fā)達國家,差距還是相當明顯的。但“中國制造”國外比國內便宜,這或許更是對不少囊中羞澀的中國人開的一個玩笑。在推進經(jīng)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這種悖論是否會造成中國消費力外流,成為擴大內需的一個障礙呢?
2、本網(wǎng)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wǎng)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wǎng)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