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我國國際貿易體系定價權接近崩潰?
整合國內市場 利用反壟斷法 憑大市場增強影響力
“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昨日直言,“中國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缺失”。
“中國因素”成為世界市場的熱點,但這顯然是尷尬的“被熱點”。如何破解“中國買什么,國際市場就漲什么;中國賣什么,國際市場就跌什么”的怪局,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利益?
姚堅指出了破解這一困局的三大途徑:整合國內市場;有效利用反壟斷法及WTO規則;利用中國大市場地位,采取多種金融手段,通過在國內建立期貨市場等增強對價格的影響力。
進口
中國買什么 什么就漲價
鐵礦石談判的失利,再一次刺痛了“大宗商品定價權”這根國內企業最敏感的神經。
“鐵礦石談判由年度定價轉為季度定價后,以現價結算,中國鋼企按去年進口量全年要多付700多億美元。”在昨日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商務發展論壇上,姚堅算了這樣一筆賬。
從2002年至今,進口鐵礦石價格已經由不足30美元漲到150美元,而鋼材價格僅由2000元左右漲至目前的4400多元。
“在國際市場中,雖然我國占65%的鐵礦石進口量,但是沒有發言權。” 姚堅表示,事實上,不僅是鐵礦石,石油、銅、糧食等大宗商品的進口也面臨類似局面:供需矛盾突出,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海外收購遭遇阻力,對市場的非理性波動只能被動適應。
進入21世紀,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漸漸出現了“中國買什么,國際市場就漲什么;中國賣什么,國際市場就跌什么”的怪現象。雖然我國進口量非常大,但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定價權已經“幾乎全面崩潰”。
“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商品期貨市場的大熱門,尤其是原油、金屬、農產品,中國需求因素更是成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推動力。”長江期貨資深分析師黃駿飛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世界市場所稱的“中國因素”也成為了各方的追逐熱點,一位摩根士丹利專家曾一語中的:“中國要買什么,我們就趕在他們之前買入。”而這顯然不是中國企業愿意看到的。
出口
肥水外流 自棄話語權
由于缺少定價權,中國在“買”的方面不得不多付錢;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國在“賣”的方面也是屢現“肥水外流”。
稀土便是最好的例子。“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話道出了中國稀土大國的地位,不過這一資源優勢并未被利用,反而遭遇了賤賣。我國擁有超過全球50%的稀土資源儲量,并占據全球90%的市場份額,但1990年-2005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增長近10倍,平均價格卻跌至1990年時的一半。
“貿易強國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努力逐步取得的。”商務部研究院一位專家表示,中國企業慣于一窩蜂出口、降價,結果大家都沒飯吃。同時,不少企業毫無資源保護意識,為了生存與本國企業打價格戰、廉價出口,“崽賣爺田心不疼”并非個例。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醞釀4年的國家礦產地儲備戰略試點即將推出,首批試點將圍繞煤炭和稀土資源展開,這無疑是謀求話語權的有益嘗試。
應對
“世界工廠”也要貿易定價權
當前,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已是全球加工生產中心,掌握了一定的生產主導權,但貿易主導權卻離我們很遠,在建設貿易強國方面,我們顯然是“剛上路”。
“這種情況很不正常,說明我國在市場機制層面存在不少問題,這將影響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姚堅如是說。
他認為,改變這種局面,需要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進行考慮:一、以市場手段整合國內市場,在企業間建立更穩固的協調與合作關系,不致被“分而治之”;二、有效利用反壟斷法及WTO規則,對國際礦石生產商利用壟斷地位操縱市場的行為進行反制;三、利用我國的大市場地位,采取多種金融手段,通過在國內建立期貨市場、與國外聯合協作等方式,增強我國企業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力。
“通過縱向整合、建立國內期貨市場,我們在爭奪話語權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 黃駿飛表示,“如果關注期貨市場會發現,目前我國銅價已經能夠影響倫敦期貨市場的價格,這在2004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黃駿飛認為,產業集中度低是當前影響我國原料市場話語權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目前貿易主體過多、平均規模較小,企業在談判能力方面很難與國際大集團形成對抗。以鐵礦石為例,我國沒有一個企業能夠與力拓、必和必拓與淡水河谷三個主要跨國集團形成同一級別的對話。
“因此,商務部提出通過行業協會整合行業集中度,再輔以國家扶持,形成行業龍頭,從長遠來看非常必要。”黃駿飛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