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上漲短期不必然產生通脹
各地頻傳調高最低工資的消息,一些分析認為,工資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就會進一步傳導至商品及服務的價格,形成“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就工資上漲與通貨膨脹的關系,記者采訪了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他開宗明義表示:“農民工工資上漲是好事,至于會不會引起通脹,各種說法很多,要把問題理清楚,還是要回到通脹是怎么形成的上來講。”
通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潘建成介紹,在經濟學理論里,有貨幣數量論,指過多的貨幣供應會導致通脹;有需求拉動論,指需求過大引發通脹;還有成本推動論。為什么成本會推動通脹呢?從理論上講是有這種可能的。在競爭的市場里面,價格基本上是由供求決定的。假定一部分企業利潤率很低,它就可能無法承受成本上升的壓力,可能就退出,退出就減少了供給。如果這個時候需求還是那么多,沒有變化的話,那么供求的關系可能出現變化,有可能導致產品價格上漲。
但是,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尤其是在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部分企業的退出未必會造成供給的減少。此時的市場價格,需求方因為可以貨比三家而掌握主動,比如彩電、冰箱等傳統家電產品以及服裝的價格等,任何一家生產廠商都沒有能力單獨決定價格。對于供給方而言,盡管它的勞動力成本上漲,但是如果面臨的是供大于求、甚至產能過剩的情況,本來不漲價都可能賣不出去,漲價更賣不出去。因為你沒有定價權,逼著企業只有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技術進步、或者通過管理和營銷挖掘潛力來降低成本。
潘建成從理論上分析后,又把過去10年CPI與工資增長的走勢進行了比較。從過去十年的數據來看,無論是名義工資還是實際工資,在圖表上的曲線基本上都是很平滑的,也就是說屬于平穩增長的情況。但是,CPI的曲線卻不同,從2000年至2010年,其間既有價格下行的輕微通縮,也有連續的溫和上升,還有較快的上漲階段,表現為有上下比較大的波動。“兩種形態的曲線對照說明,CPI的波動與名義工資的相關性不顯著,同期不顯著,滯后的相關性也不強。”
既然工資的上漲并不必然帶來通脹,那通脹的原因是什么?
潘建成認為,從我們的歷史上看,主要是農產品價格。這個特點在近年的物價走勢中表現得很充分,就拿今年上半年的CPI來說,里面絕大部分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上漲而構成的。今年夏糧是歷史第三個好收成,秋糧目前看也是穩定的,播種面積是增加的,雖然部分省份遭遇了洪澇災害,但如果管理得好,可以不出現大的波動。
事實上,工資上漲造成成本上升會不會對價格上漲形成推動,關鍵還要看企業能否承受得了這個成本的上漲。如果企業盈利狀況好,人力成本上漲能消化,則推動價格上升的力量就不大。今年上半年企業利潤情況是比較好的,銷售利潤率呈現持續上升的態勢,說明企業的日子上半年還是蠻好過的,下半年即使遇到一些困難,可能還能消化得了。
從長期來看,工資和物價都會上漲,工資漲幅會明顯高于物價漲幅。“就像我前面講的一樣,未來的價格主要不是因為、或不直接因為工資上漲而上漲,還是取決于供求關系的變化。供求關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又取決于增加供給的方式。比如目前工資上漲逼迫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并因此帶來兩個結果:一是通過效率提高,保有利潤,使因人力成本上升造成價格上漲的壓力減輕;二是由于設備更新,單位產出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造成就業壓力增加,會影響工資的進一步上漲,從而不會進入工資與物價輪番上漲的循環。”潘建成說。
“雖然從近10年的數據可以得出結論,工資上漲與通脹相關性并不顯著,工資上漲短期內不必然產生通脹,但是,要防止由此產生的通脹預期,”潘建成提醒道。他認為,預期比真實的供需關系的變化可能會更快導致真實通脹的出現。“預期改變了供求,賣的人不賣了,囤起來;買的人多買,超過了需要,導致價格上漲。所以,管理通脹預期與預防通脹不是一回事,今年因供求關系帶來的通脹壓力其實并不大,關鍵是要防止因某些個別產品如大蒜的上漲或農民工工資上漲的信號被人為放大,導致通脹預期的產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