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買手路線:意大利購物天堂
歐洲處處時裝)。我覺得意大利的高店,實在比英法德(比較有“規矩”的國家)的商店有個性1倫敦、巴黎和法蘭克福都有許多真正大規模的百貨店,羅馬米蘭沒有同等規模的百貨店。羅馬、米蘭、佛羅倫斯和威尼斯有的是許多精致的小店,也正因這許多BoMtiqUe的各有個性(特色),使人特別喜歡在意大利購物。
這些小店,很多是專門店,從鼎鼎大名的名牌店到默默無聞(但商品質素往往甚高)的小店都有。名店如Etro,在羅馬也只是一間小店,而ArmaNi,Prada和Gucci, 在Via CoNdott;也不過是兩個鋪位的店子。意大利時裝在原產地較為便宜是可想見的,但因店小款式卻不一定最多。我們“追逐名牌”的 族,到意大利只逛名牌店實在可惜,目實其他小店里精品多得很。
我喜歡意大利這些專門小店,他們“獨沽味”,有賣襯衣的、賣領帶的、賣小飾物的……而且每間有不一樣的貨色,不是大路貨。商店“小目口是美”,因為是小小的專門店,店員有更好的Product KnoWledge,招待也更好。逛這些店,當然比逛百貨公司有趣得多!意大利最好的百貨店Rinascimento也“不過如是”。
在羅馬,“西班牙石級”對面白勺Condotti 街和 B0rgognona街,和較大眾化的Frattina等街道,除頂尖名店外,也多的是這類“有性格”的獨立店子。其實VIadel Babuino和Via delCorso等街道,也名店林立,逛之不盡。也有人喜歡“較”大眾化的近梵帝崗的Via Cola di RienZo,或“更”大眾化的 Via NationaIe 和 ViaTritoMe。和在倫敦、法蘭克福逛街所見貨品“千篇一律”不同,羅馬、米三、威尼斯的小店常有意外的驚喜似乎每間小店都有他自己的貨源,甚至是自制自銷的貨色。
我喜歡在羅馬購物,多于在意大利具他城市,就是喜歡羅馬的每 個購物區,都有它的特色。但其他地方則月生在方便,商店集中得多。在米蘭,乘地鐵到Via Monte NapoIeone (車站同名),一出站便是頂級名店的集中地。否則在Duomo (大教堂) 站,Corso Vittorio Emanuele和Corso VeneZja兩條街也有令你“可能破產”的店子。佛羅倫斯和威尼斯的店子更集中,都在最熱鬧市中心的步行距離。其實除了這四個旅游熱門點外,不論 Genoa,NapIes 和BoIogna……都是購物的好去處,除了意大利的時裝皮避首屈 指外,這里的皮呂、文具、瓷器、玻璃制品,和布料都足以誘人破財!我的經驗是,到了意大利,我購物的機會超過在囚黎和倫敦,即使我到的只是小小的威尼斯,意大利確是“購物天堂中的天堂”!
到意大利買衣服
像我這種“慣性旅外者”經常到處跑,可以在最適當的地方買各類不同的物品:在德國買皮箱、在英國買古董、在法國買酒……不用說的是,要買衣月匠我的昌選地方一定是意大利。
意大利時裝舉世知名,我更要說那里許多“不算名牌”的衣服鞋襪,看起來也像Giorgio Armani,而價錢當然“大不一樣”。這是在意大利買衣服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意大利,即使不是在羅馬、米蘭或佛羅倫斯,也大把“靚衫”可選,問題只是你要有點竅門。
許多人最喜歡到米蘭買衣服,尤其是名牌的擁躉們,一條MoNteNapoIeoNe街(地鐵站同名)和附近的幾條窄街,已聚集了看不盡的名牌店。眾所周知,名牌衣月匠店不會出現在最熱鬧的“彌敦道”或“皇后大道中”上。巴黎的PauboMrgSt.honore和倫敦的Borld Street都“遠非最大的街”。MonteNapoIeone也只是一條狹窄但頗長的街,只是街上幾乎每一間店都洼著響當當的招牌!羅馬的CoMdotti街也類似。這兩條街可說是名牌擁躉們心目中的兩地“名勝”!
其實米蘭和羅馬都有比較“平易近人”而質素極高的買衣服的街道。比如在米蘭,大教堂(地鐵Duomo)旁邊的corsovittorio EmanueIe、corso veneZia和古色古香的購物廊GaIIeria,都是高質素衣服的集中地。這些地方和Monte NapoIeone其實都在不遠的距離。到米蘭買衣服最大的方便是地方集中,適宜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出血”!也許另書處是米蘭觀光點少,于是你有更多時間逛商店買東西。
但我更喜歡羅馬!除了羅馬的名勝古跡和街頭色彩百看不厭之外,我對在此購物比在米蘭購物更有興趣得多。可惜羅馬購物點不集中。梵帝崗那邊的Via Cola di RienZo便距離火車站那邊的Via NaZionaIe頗遠,而作為購物者,除了“西班牙梯級”一帶的Condotti、Prattina、borgognona和DeI Corso等購物印心區外,這兩條街我也“逢到必看”。
還有著名的Via Veneto。此街以目咖啡座而不以其商店著名,但當中一些小店依然常常給我意外的驚喜我每年必到羅馬(和威尼斯)一至兩次,“溫習”過名勝古跡后主要節目便是購衣服。我竟成了Via barberini的一間店子David Of Rome的老顧客,店主Jack人好英語流暢,他們賣Armani、Zegna和Versace還有點折扣。意大利的大減價較遲,大約在一月近十號才開始,到時我一定在Condott;街出現。
名牌現象
“名牌現象”是中產階層近年常見的現象。真正有錢的人不會刻意講究戴的表或穿的衣服是什么牌子的,但小資產階級反而講究。也許資產愈“少”的人更會講究。很簡單,當年包玉剛戴精工表(他做曰本生意的“公關配件”)仍然一望而知他是船王,但一個水手戴勞力士,便能令此人的個體生命為之升值。名表與諸如Versace的衣服或Gucci的手袋,是唯 能令人相信(甚至誤導別人相信)他們有錢的證物。從大陸人近年也追求名牌(當僅限于大陸的小資產階級),而且也許追求得比我們還努力,便可見名牌現象的心理因素。既然人人“先敬羅衣后敬人”,買名牌有客觀的道理。值不值那個價錢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名牌是亨產的身份感。省吃儉用但司以拿個名牌手袋得到心理享受,絕不是劃不來。于是ChaneI手袋成了“女人的配件”!
享受是什么只是主觀的判斷,不能客觀衡量。我完全了解中產階級用“名牌”來表示“中產”的作用。
“偷步”大減價購物
那次到歐洲去了八天,并要慚愧的承認此行是個單人的倫敦與羅馬“購物團”。倫敦和羅馬都在舉行全年最盛大的大減價。倫敦每年的大減價通常都在圣誕后二十八曰開始,但其實有些店子圣誕前便搶先進行大減價了。最著名的大減價如Harrods,則一定要等到一月初約過一個星期才舉行,不怕別人“偷步”。說實話,要買高級商品,單看一間哈洛德便差不多了。羅馬名店也要約一月初才減價。
這些大減價,最吸引入之處是削價幅度可以極大,平平常常也七折,有時可以低至三折,令你“受誘惑”很難不解囊。
大減價往往令人買進沒有用的東西。倫敦的大減價是世界上最好購物時光。論選擇之多和價錢的合理,我都沒有話說了。折扣最大的也許是女人時裝。大減價的東西也絕非過時的款式,因為那早在對上一年賤價賣光了。它也許可能僅是幾個月前的款式。除非你過分新潮,絕無緊貼歐陸潮流之需,買回香港也許更正合這里潮流。
我對女人的東西無甚研究,但以男裝來說,款式幾乎“永恒”,保守一點的人還會刻意找去年的款式,事實是差別也只是甚微。
單以買衣服來說,我對羅馬的減價極為滿意,覺得猶肚英國。英國人到底古板,衣服衣料的設計與式樣都差不多,于是看了也不起勁,尤其在英國穿更原制服。但羅馬的款式,最低限度肚了“不同”。即使非名牌,也有質料設計不遜色的。我喜往羅馬而不喜住米蘭購衣服,因為我在此“有路”,比如我在DaViD of Rorne (62Via Barbe[ini)買Armani的單衫七折,三千元有找,于是又不必要的“掃貨”了!
在羅馬的“名店街”,我目睹大減價期的道地怪現象。幾間名店如Perragarno、Gucci、LV和PraDa,都出現衣冠楚楚的購物人龍。
{page_break}
我在星期一 下午經過,大概因為羅馬的商店周一上午例休(打工還是在“懶的國家”最好)之故,每間店的人龍都有過百人,比“輪米”還熱鬧!更有趣的是,人龍中百分之九十九是黃皮膚的女人,再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九,相信更是曰本女人!
費拉伽娟店人龍最長,因為不減價時在香港賣一千九百元的皮鞋,那邊正價也只賣九百余元。你說“何謂老襯”?
LV和PraDa不減價,也排隊如儀。也許在意大利買法國貨更劃算?反正歐盟內已無關稅了。
VIA CoNDoTTI條街頂級名店云集,看來許多日本女人游羅馬,看此街還重于看名勝。
因為“口輕輕”地答應小妹妹們代購手袋和皮鞋,只得混入日本女人花叢中,無地自容地排隊,貪小利也只因不想失信。以后也許不敢再自薦做買手了。
到羅馬買大減價的確買得痛快,但過去三年每次到羅馬,一出機場大廈一定有人來接機。他們都是的士司機,都說今天火車罷工,請搭的士。
羅馬機場大廈連接火車站,坐火車直接到市中心,收費約六十港元,行車只要半小時又永不堵車,很方便。
明知故問地問一個的士司機,進城車費要多少錢,他說一百美元(看表則約三百港元)。這次我星期天到,走過來“扯皮條”的人先后有四個。如果我不是洞悉其奸信以為火車罷工,很可能一下機就被騙而破小財了。
我把行李車推到火車站門口,見到墻上有貼紙指示在何處坐進城的巴士,不禁動搖以為可能真正是罷工。一個穿藍制服工人模樣的人馬上過來說“火車罷工”,指示我坐巴士。幸虧我最終不上當,一進站便見火車等著開。我向站務員投訴“有人說火車罷工”,他聳聳肩說,火車“有時會罷工”!
到瑞士買名表
我常常到瑞士去。每次朋友知道我要到瑞土,總有人問我在瑞土買表是不是“比較劃算”,這問題怎么回答才對呢?
答案比較復雜。簡單地說那先要看是什么牌子的表。有些表以香港和遠東為主要市場,在我們這地區訂價比較低。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在香港有“老友記價錢”,折扣可達訂價的近半價(看牌子而定)。在瑞土買表明碼實價,在香港買表,要看閣下的“路數”,不如在瑞士的公道。
其實,在瑞土買表的好處,不是價錢的問題(到底瑞士價錢最低限度必定公道),主要在于目口邊款式選擇多得多!每次到蘇黎世,雖然不想買表,也抽時間逛逛那里的車站大道(Barlrlrlofstrasse),看表店的櫥窗。香港表店貨式選擇一向算多,但和瑞士比較還是沒得比的。那邊還有許多尚未打進香港市場的牌子。今次我便看到一只兩年前才面世的新牌子,設計高雅而有特色,也似乎只有他們這牌子是把鉆石鑲在鋼造的表殼上的。如果你是表苗,瑞土有不少尚未進口香港的表,可以考慮。
講到高級手表,瑞士產品肯定獨步天下。但你也可以“制造”一個瑞土表。你只要設計表殼和表面,然后光顧“表肉廠”買表的機件。瑞土表業高度分工,有幾間專造表肉的廠供應MovemeNt給表廠,也有不少大師傅私下給名廠造特別的高級機件。可能兩個大名鼎鼎的牌子,里面用的竟是同廠的機件。
今天的名表,是首飾多于是時計,于是表廠也是首飾商。百達翡麗在曰內瓦總店的櫥窗,便陳列了不少純首飾,諸如別針和袖扣,都是人工手造的,價錢當然昂貴。 一個Patek PhiIippe手表之所以如此昂責,是因為需要許多人手加工,不是大路貨般全是機械生產品。
到了曰內瓦,你可以向百達翡麗訂購缺貨的手表,造好才交貨。不但不用付訂金,到時不取貨也可以。因為交貨 時已可能是一年后,他們也著實不怕賣不出你訂的表。一九九O年玩表高潮時,許多名表都缺貨。那時直接到百達翡訂購一個3970型, 記得好像是二十五萬港元之譜,但表到手,很多人愿出四十萬以上買它。外間“炒表”時,瑞士表店不炒。常有朋友托我在瑞士買什么型的Rolex或lWc,不是那邊便宜,而是貨式齊全。香港“炒”某類型的表時,那邊因為是“實價”,便相對便宜了。
瑞士名表雖然好,到底不是曰常手信。最受歡迎的瑞士手信也許是巧克力糖?你也可以買音樂盒子,很便宜的都有。不過,你也許不知道,在瑞士買高級波都紅酒,可能比在法國還要便宜。其實在瑞士,高級東西價錢一律合理。這里貴的只是涉及服務的項目,因為瑞士工資世界最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