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化、田東扶貧紀實:新技術、新產業助力脫貧摘帽
實習生曹安潯廣西報道
在廣西紅水河中游,河池、南寧、百色三市交界處,大化瑤族自治縣便坐落于此。來自印度洋的亞熱帶季風本該為這里帶來溫和濕潤的宜耕條件,但受限于密布峰叢和喀斯特地貌等因素,大化縣經濟發展遲滯,多年來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
數據顯示,2015年底,大化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44萬人,貧困發生率25.8%,是廣西4個極度貧困縣之一,也成了國家掛牌督戰縣。
與大化縣相鄰的田東縣,地理和自然條件稍微樂觀,但也是貧困縣之一。他們都是國家、社會力量助力脫貧的對象。
奮斗多年后,好消息終于傳來。2020年10月27日,大化縣委書記楊龍文表示,大化整縣脫貧摘帽“九有一全”指標已全部達標,待上級驗收通過后,全縣貧困發生率將為0,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2020年,田東縣也將實現剩余貧困人口890人全面脫貧,預計年底宣布脫貧摘帽。
回首這5年,大化縣、田東縣發生的巨大轉變,離不開當地人自身的努力,他們積極擁抱新技術,發展新產業,用雙手打造了脫貧求富的“金飯碗”;而社會力量的介入也不可忽略,碧桂園等企業也來到這片土地,為他們引入職業培訓、對接市場需求、匹配相關資源。
在受益于精準扶貧摘帽后,大化縣、田東縣如何脫貧不返貧,激發內生動力,進而實現鄉村振興,成了新發展階段的重要命題。
林福全種植的酸菜菜田。圖 張曉玲
就業與產業聯動
對于大化和田東縣的很多人來說,脫貧最關鍵的事首先是,就業,能有一份工作。
來自大化縣雅龍鄉竹山村的韋春雨一家,是通過自主創業脫貧的。2019年底,韋春雨夫妻倆用多年積蓄,摸索著開了一家早餐店, 但突如其來的疫情重創餐飲業,店面被迫關門。
也是在2020年,碧桂園在大化縣開展三大技能培訓工程。其中,開展免費的粵菜廚師培訓,計劃覆蓋380人。
韋春雨便是其中的受益人之一。經過一個月的培訓,韋春雨的廚藝明顯提高了。利用在培訓中習得的技能,韋春雨開始供應廣東腸粉,早餐店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成了周邊的網紅店,附近小學生、家長都喜歡來吃腸粉,每天供不應求。單早餐時間的流水每天便有七八百元。
大化縣雅龍鄉勝利村的韋榮建則受益于產業扶助,當起了自己的老板。
2018年,碧桂園駐村扶貧工作隊在深入走訪考察后,決定動員農戶發展旱藕加工產業,加上相應助農政策也陸續落地,種植旱藕的韋榮建抓住獎補機會,在“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勝利村里,承包了30多畝土地,成了全村最大的旱藕戶。
旱藕粉絲是勝利村一大特產,晶瑩剔透、柔韌耐煮,品質高于市場平均水平,除了扶助個人,碧桂園還捐資升級改造了旱藕粉廠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這一特色產業。
這幾年,韋榮建的旱藕都是好收成。每年賣旱藕可以增收4萬元左右,由于旱藕好打理,閑暇日韋榮建還可以打散工,年收入可到7-8萬元。如今,韋榮建已經用種旱藕的收入建起了一棟小樓。
隔壁田東縣的林福全一家,更受益于產業扶貧。他是田東縣2016年建檔立卡戶,家中五口人,林福全因車禍導致肢體殘疾,勞動能力弱,父親林情蘭今年70歲,兩個小孩也已到了上學年齡,只有配偶許柳鳳是唯一的健康勞動力。
利用家傳的酸菜釀制工藝,2019年3月底,林福全與廖創富、李茂華等人自主創辦了田東縣盈收種養專業合作社,帶動了周邊18個貧困戶就業。
2019年,林福全年收入近五萬元,合作社的員工每月也有1000元的增收。如今,林福全決心把林逢和同酸菜打造成田東縣乃至廣西的一個農副產品品牌,帶領大家一起走向脫貧致富之路。
苗木產業是田東縣的支柱產業之一。周美麗是田東縣的深度貧困戶,2018年7月,碧桂園田東縣苗木產業精準扶貧基地在祥周鎮布兵村落地,周美麗是第一批到基地務工的人員之一。
時間來到2019年,周美麗已經成為了務工村民的隊長,負責村民日常工作管理及新員工苗木種養殖培訓及每日員工考勤打卡。累計增收超9萬元,家里脫了貧,小孩的生活費用不用擔心了。目前苗木基地每天都能接到2到4批訂單,復工后出苗超50批次。
產業與鄉村振興
“我認為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是根本之策。”華南農業大學農業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管理學院農商系系主任楊學儒說,在脫貧攻堅戰中,內生的、可持續的當地產業發展是夯實當地經濟基礎的唯一選擇。
這也是碧桂園等參與扶貧工作的企業和社會力量深深感知和推動的。時間回溯到2018年6月,碧桂園派駐扶貧隊員到大化縣、田東縣駐點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創新推出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等“4+X”扶貧方式,對政府扶貧力量做出企業視角的另一重補充。
其中,產業扶貧是核心。
碧桂園扶貧隊員何連班來做駐點扶貧工作兩年了。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很快適應了駐村生活,并樂在其中。他已經成了大化縣村民的老熟人,對大化縣的鄉村生活、風土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他看來,推動產業發展,讓當地人能有一個長遠的生活保障,是扶貧工作的關鍵。
在大化縣勝利村,僅推動肉牛養殖項目一項,碧桂園幫助約303戶、1212人的家庭解決了收入來源問題。
碧桂園在廣西田東縣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產業扶貧路徑。其一是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比如在田東縣推廣苗木種植產業,選定了祥周鎮布兵村作為基地,聯合田東縣政府、定點幫扶單位深圳市政府,共同扶持村集體經濟。
目前,基地已出苗727批次,銷售總金額2249.06萬余元,每天約有50位村民在苗木基地務工,其中有22戶建檔立卡戶,從2018年7月項目啟動至今已支付工人工資252萬多元,戶均增收超5.3萬元。
二是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機制。利用碧桂園集團全國分布的區位優勢、多業態經營優勢,對貧困地區處于分離狀態的產業進行調整、組合和一體化,推動各市場主體與貧困村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將需求轉換為訂單。
三是培養一批返鄉扎根創業帶頭人,計劃到2020年共培養10000名返鄉扎根創業青年,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楊學儒指出,產業振興是貧困地區脫貧的有效路徑,而產業興旺需要識別市場機會、啟動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等,產業可持續發展更需要打造可持續的產業競爭力。貧困地區常常不具備支撐產業振興的全部要素。因此,社會實力企業的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優勢對貧困縣脫貧具有重要意義,這正是企業可以幫助貧困縣的重要方面。
以碧桂園定點幫扶的雅龍鄉為例,在兩年里,雅龍鄉有5177戶、18078人脫離了貧困生活,貧困發生率從2018年的65.61%降至15.10%。
隨著大化縣貧困發生率逐年走低,大化縣也開始思考更長遠的發展方向,在謀求順利精準脫貧之外,向鄉村振興發力,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全域旅游。
對此,楊學儒認為,近年來,大化縣通過挖掘美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推動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這說明大化縣打全域旅游這張牌是有資源稟賦和市場基礎的。
楊學儒表示,貧困縣實現全面脫貧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階段性進展。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脫貧不易,防止返貧、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偉大事業更不易。
在貧困縣實現全面脫貧后,當地政府、幫扶企業和廣大農民朋友都不能松懈。幫扶企業可以發揮經營能力的優勢,在培育貧困地區產業集群、支持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等方面久久為功,為當地防止返貧、鄉村振興提供長期支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