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式慈善受人歡迎么?
9月29日,比爾·蓋茨和巴菲特這兩位“第三富人”,在中國掀起了一陣慈善旋風。就像此前巴菲特以股神的名義拍賣晚餐一樣,這次他又以慈善老人的身份引得中國媒體的競相追逐。盡管外界對此褒貶不一,議論紛呈,但這場爭議把中國人視為精神層面的慈善事業擺到了具象的操作層面。
“中國人難道需要外國人來教我們怎么慈善嗎?”這樣的“惱怒”讓多名中國富豪拒絕去參加“巴比”慈善晚宴。
在此前的媒體解讀中,“巴比”晚宴帶有濃厚的“勸捐”色彩。因為來中國之前,他們已在美國舉辦了一場億萬富翁的秘密參會,“巴比”要求那些參會的美國富豪宣誓,在他們有生之年,或者死后至少捐出50%的家產用于慈善事業,并在名為捐款宣言的網站上公開了40位宣誓富豪的名單,以及他們親筆簽署的捐款宣言。
這種由一兩個富豪帶動、其他富豪自愿跟進的民間捐贈方式在中國并非沒有過,但是捐贈數額之大前所未有,所以外界普遍認為這不符合中國國情。甚至有人用了比較“負面”的評論:“一個企業捐款后,原本市值每畝幾十萬元的土地,只需微小代價就拿到了。這些企業家的捐款帶有功利色彩,是為了拿地、貸款和免稅,并非純粹的公益。”
這種動機不能說企業絕對沒有,但以偏概全難免有失偏頗。有一組數據或許能讓我們看到一些真實的進步,2006年以前,我國慈善事業年捐款額僅為50億元左右,2009年時,捐款額已增長到500億元。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當年全國慈善捐款額一舉突破千億元。在中央電視臺的捐贈晚會上,全國最重量級的企業集中在臺上舉著捐贈數額牌的場景,恐怕十幾億中國人現在仍然記憶猶新,這種時候,如果我們再去“惡意”地揣摩捐贈企業的動機,恐怕會被人拍板磚。
慈善在中國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歷史上,每當有大災大難,不少富人都會在路上支起大鐵鍋,熬出一鍋鍋粥供災民充饑,正是因為這樣的傳統,盡管中國的富豪和美國的很多富豪相比,經濟實力還有很大的懸殊,但是他們慈善的熱情絲毫不差。在服裝行業里,譬如鄂爾多斯、紅豆、波司登等眾多一線品牌企業,它們的慈善故事幾乎可以寫成一本書,據統計,波司登已累計向中華慈善總會等眾多慈善機構捐款捐物已超過5億元;紅豆多年來對外捐款捐物也超億元,僅2009年,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個人向臺灣風災捐款100萬元,集團向中國青年就業創業基金會捐款1000萬元。
然而,在慈善的過程中,也一直伴隨著各種“被捐款”、“詐捐門”等種種怪相,企業的捐贈數目被不懷好意地拿出來在網上“曬”,比誰捐得多,捐少了被人罵“小氣”;或者有企業捐的只是一個數字概念,而錢卻遲遲不能到位等等。這些都讓中國的富豪慈善蒙上了一層變味的色彩。
捐贈到底應該怎么捐,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困擾著很多富豪們。中國的傳統是,由權威機構來發動,往往更有號召力,募捐規模也更大。但是這種捐贈對于企業而言,可能是沒有系統的,今天遇到這個事情捐這個,明天遇到那個事情捐那個,企業本身的主動性并不大。從這個層面上,比爾·蓋茨和巴菲特這兩位在慈善基金上的成熟運作經驗,就具有可學習的價值,這也是“巴比晚宴”引人關注的地方。
此外,中西方富豪對于財富的理解存在不小的差異,中國的富豪視財富為家業,要蔭及子孫,富一代能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慈善,既彰顯了自身回報社會的姿態,也成為進一步贏得聲望和社會地位的必然之舉,這是中國式富豪和中國式慈善的普遍心理。而在西方富豪看來,財富并不是自己的私產,而是社會的一部分,為了實現自身的精神富足,捐獻財富是理所應當的舉動。從這個層面上,“巴比晚宴”讓中國富豪更深地接觸國外慈善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其實,很多中國人也是在逐漸尋找自己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家園。對于中國富豪而言,讓他們把慈善行為當做一種習慣,當成一種心靈渴望和自身的道德需要,而不是功利需要,就會形成我們所期待的財富倫理、財富觀念的重大改變。這些,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巴比晚宴”對于中國的慈善事業能否促進有待日后驗證,但有不同的慈善模式存在,對中國的慈善事業多少會有所觸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