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動態:買手來了
買手模式的新苗頭
“只要說出品牌,就能幫你買到。”閆小姐說。
閆小姐是鄭州一個買手,曾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她,最近轉戰鄭州。無論是意大利的皮鞋, 還是日本的時裝,只要說出品牌名字,她和她的同行們就能幫消費者買到。
他們的身影,不僅出現在鄭州,也穿梭于世界每個角落。
而在今年4月,SAMMY在杭州萬象城亮相。
“這是以買手店形式開店。”SAMMY相關負責人鄭冠豐說,SAMMY旗下有約50個中高檔品牌,其中Blumarine、Blugirl等品牌都是首次進駐杭州。
以前,人們談買手店,只會想起新華路或者武林路一些韓式或者歐版服飾專賣店。而從去年開始,隨著杭城眾多大型百貨商場的新開業,時尚買手店成了杭城商場一種新的經營模式。
比如杭州大廈D座,就有ALLE、CO11、D-mop等10多個集成店,“這些基本都是時尚買手店。”該商場業務營運管理部副部長任嬋貞說。
“在北京、上海,這樣的買手店有很多。”華潤新鴻基(杭州)公司助理總經理陳進說。
其實,更多企業也開始采用買手模式。
去年,凡客正式宣布進軍牛仔褲市場,而牛仔褲產品設計生產是“買手模式”的一次嘗試。
據介紹,凡客首次推出的8款牛仔褲,款式時尚,富有設計感,很快受到消費者歡迎。
凡客培訓了10多人的買手隊伍,這些買手們,到歐美參加時裝節、逛商場,從中尋找最流行時尚元素。設計師團隊根據買手們提供的信息進行加工創新,一款款時尚的牛仔褲由此誕生。
而幾年前,溫州的施勇創辦了品牌IT’S4U,爾后日清、嘉樂、雅風坊等都在培養自己的買手。
“七匹狼設置買手這個職位已經有兩年了。”七匹狼品牌商品總監劉勇說。
而在CHIC2010上,職業買手的身影也頻頻出現,“買手在中國”的主題論壇也同時召開。
其實,最早的買手出現于上個世紀60年代的歐洲,他們出現在米蘭、巴黎等各個時裝發布會,逛著名的時裝商店、各種展會,像星探一樣到處跟拍,他們被叫做“買手”。
“買手”,作為一種職業,通俗地說,就是幫助別人或者幫品牌買東西的人。
“買手制的引進是必然的。”Jaceve奢華禮服品牌店經營者孫嘉蔚說。
而在第一個將Y-3、Onituska Tiger等品牌引入中國的時尚買手陳芃看來,中國買手發展已經逐漸有了一些苗頭。
“買手在我國興起,還是最近5、6年的事情。” 北京九派機構咨詢管理高級顧問邵立剛說。
中國買手為什么落后于歐美近半個世紀呢?
“這與中國發展的整個大環境有關。”邵立剛說,改革開放前,我國還處于計劃經濟時期,包括紡織品在內的很多商品都供不應求,自然不會有買手。
但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一些新崛起的企業已實現產銷分開,更有部分企業開始把重點放在銷售上,這可以說是中國買手的雛形,“買手作為一種職業開始被國人所熟悉。”聯合證券分析師汪蓉說。
“國內很多企業以前一直在做生產加工,市場銷售從來都是被生產牽著鼻子走。”資深買手姚曉云說。
而到了2003年,我國人均GDP達1000美元,消費開始升級,制造成本不斷增加,中國服裝業正經歷著從制造向市場的轉變。
“轉變的核心,就要向流通環節要利潤。”姚曉云說,買手是從流通環節對貨品進行管理,采用買手模式才能使品牌走出單純加工制造的局面,實現高附加值。
在她看來,買手模式是指經營流通環節的企業,依據市場實際需求,進行貨品買斷式經營的一種形式。
{page_break}
“服裝產業細分推動中國買手興起。” 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中國負責人趙倩說。
“買手是在商業競爭發展到白熱化階段,才產生的職業。” 邵立剛說。
而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考驗,也在成就著買手。
歐美訂單取消后,“出口轉內銷”、“原單歐美貨”等外貿小店在深圳大街小巷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但“只是單純地擁有貨源不是關鍵,”深圳一位外貿精品商城負責人說,關鍵是買手如何從這些外貿原單貨中,發現符合消費者喜歡的時尚流行元素。
顯然,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和個性越來越細化。
其實,買手的成熟與否,與消費水平有著很大關系。
前幾年買手店連卡佛曾進軍杭州,但后來不得不撤出,“當時市場環境很不成熟,要做出業績很難。”杭州大廈精品女裝商場經理王豪說。
但是,眼下杭州人不僅有很強的消費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美有自己的判斷,“這就是買手店成功的消費土壤。”陳進說。
據了解,在杭州大廈SHINE等買手店內,服裝單價3000元左右。SAMMY店內單品價格一般千元起步,最貴達3萬元。
“買手店顧客對價格不特別敏感,他們更在乎服裝風格。”王豪說,像川久保玲等設計師的作品,有很多老客會追著來買。
而這些買手店消費主力軍,年齡集中在15-25歲。
“年輕人更講個性,更在乎服務的感覺。”王豪說。
顯然,現有傳統企業運營模式,不能有效滿足這種消費需求。“這一領域的空白,需要由買手來填補。”陳芃說。
其實,“以80、90后為代表的新一代消費群體,正在轉向更加專業化、個性化的銷售場所。”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市場監評部主任穆萱說。
“如果傳統百貨不能形成符合未來生活態勢風格,80后、90后新生代,他們還會留在傳統百貨渠道消費嗎?”杭州杰施時裝有限公司老總施杰說,目前傳統百貨,消費人群年齡層越來越大,百貨業丟掉了市場份額,設計師也會因此失去了風格。
實際上,買手制已經對傳統百貨形成沖擊。
在北京西單大悅城,就有一定數量的買手店,吸納了很多國外設計師品牌。
而應用買手模式的那些零售企業,開始過上好日子。
比如,溫州吸引國際名品廣場應用買手模式后,連續幾年每年保持100-200%的增長。
同樣,一個好買手,可以讓專柜業績激增幾倍。
杭州大廈的MaxMara專柜,剛開柜時一個月只銷售40多萬,來了一個好買手后,業績達到了160-180萬元/月。
顯然,隨著國人個性化消費時代到來,款多量少、快速時尚將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方法論,買手模式也將會席卷零售行業。
而“中國品牌要走出去,必須按照國際通行的買手制來運作。”趙倩說。
其實,“很多老板看到ZARA買手模式的成功,都開始拿過來用。”貓人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劭強說,他們從去年也開始引進了買手,
“一個優秀的買手時尚觸覺很靈敏,他們能根據市場導向而不是以生產為導向來下單。”何劭強說。
盡管買手為老板所贊賞,但目前服裝企業設置買手崗位的并不太多。
波司登、七匹狼、美邦、阿依蓮和鞋企百麗等部分引進了這一模式,而更多企業仍處于“觀望”之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