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紡織科技“十二五”的“50”與“110”
《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于11月19日正式對外公布,“產業升級。
“綱要”還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工業科技進步將重點圍繞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大規模推廣先進適用工藝技術和裝備,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以及加快紡織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促進行業原創技術研發能力的顯著提升,全面提高行業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綱要”里最亮點的內容無疑是兩個重點實施內容:突破十大類50項關鍵技術和在全行業重點推廣110項先進適用技術,那么這“50”和“110”到底“真顏”何在?讓我們從以下內容來一尋“芳蹤”。
突破十大類50項關鍵技術,其具體內容包括基礎研究5項(含65子項),纖維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5項(含47個子項),新型紡紗、織造關鍵技術8項(含16個子項),印染高新技術6項(含22個子項),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關鍵技術7項(含34個子項),節能、環保技術3項(含8個子項),現代服裝制造技術2項(含3個子項),新型紡織機械8項(含50個子項),紡織信息化技術5項(含5個子項)以及紡織標準研究1項(含16個子項)。
基礎研究:奠定產業化技術基礎
“十大類50項”涵蓋的內容充滿了學術性和復雜性。將基礎研究5項展開來細看,就是開展纖維材料功能優化設計、成型基本理論研究;碳纖維、有機高性能纖維、可再生資源纖維及新型仿生纖維制備過程中的基本科學問題研究;研究纖維在梳理過程中的應力應變特征、成紗機理等基礎理論,指導突破制約紡紗技術瓶頸;研究紡織酶基因工程及酶分子修飾技術,獲得性能提升的改性酶,完成紡織印染加工與纖維改性應用工藝研究;通過物理學、生物學等跨學科理論研究,開展智能紡織品服裝的研發與試制,為產業化技術奠定基礎;研究纖維加工機械復雜性系統動態特性,為提高纖維生產的自動化、集成化水平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纖維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有重點的突破
纖維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5項的具體內容為加快超仿真、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生物質纖維、高性能纖維的產業化研究;超仿真纖維重點發展仿棉滌綸和仿毛纖維;生物質纖維重點突破新型溶劑法、離子液體法、熔融法等纖維素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和裝備;高性能纖維的數量與技術突破;發展聚酯多元化產品及技術裝備;天然纖維重點進行棉花、麻類作物良種培育,建立優質品種種植基地。
新型紡紗、織造關鍵技術:提高質量和效率
新型紡紗、織造關鍵技術8項涵蓋了突破嵌入式紡紗技術在棉、麻紡行業深度加工的工藝技術;研究多組份纖維復合混紡技術和新結構紗線加工技術;研究紡紗過程質量控制技術、織物自動檢測和分析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發展成型編制、短纖維經編技術等針織新技術;開發羊絨、苧麻、絲等我國獨特資源的紡織加工技術等。
印染高新技術和節能、環保技術:綠色生產
印染高新技術6項則是突破生物酶精練、棉織物低溫漂白、茶皂素退煮漂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新技術,針織物冷軋堆前處理加工技術;發展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高新技術;研究印染生產過程全流程的網絡監控系統、高效數字化印花集成技術等印染在線檢測及數字化技術;研究碳纖維、聚乳酸、大豆、牛奶等新型纖維等。
而節能、環保技術包含了環保型纖維加工技術11項;節能減排印染新技術17項;廢水深度處理及資源回用技術3項;產業用紡織品節能減排加工技術4項;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技術2項;新型節能減排紡織機械10項;環保型燃料、助劑、漿料開發項目3項。
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關鍵技術:提倡自主原創
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關鍵技術7項為突破高性能、高檔土工合成材料、醫療衛生用、過濾用、交通工具用、安全防護用等產業用紡織品加工技術的產業化研發,掌握一批自主原創的核心技術;加大非織造成型工藝技術、織造成型技術、功能性后整理技術、復合加工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等。
現代服裝制造技術:主推信息化
現代服裝制造技術2項為加強服裝企業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統、大規模定制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加快高檔服裝原輔材料和制造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
新型紡織機械:產業化應用
新型紡織機械8項為高新技術纖維裝備重點突破碳纖維、聚苯硫醚、芳綸、聚酰亞胺等高性能纖維成套設備的產業化技術;紡紗設備重點研發全自動轉杯紡紗機和噴氣、渦流紡紗機;織造設備重點發展新型模塊化無梭織機、高速毛巾之際等差異化織機、特種織機;新型非織造設備重點發展聚乳酸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產線、聚苯硫醚熔噴設備、雙組份紡粘水刺裂解法生產線等;染整裝備重點推進新一代多功能、智能化的在線檢測與控制系統研發和產業化應用。
紡織信息化技術和紡織標準研究:覆蓋產業鏈
紡織信息化技術5項為重點研發面向生產制造層面的制造執行系統(MES);面向企業管理層面的以ERP和RFID為核心的紡織企業信息系統的集成應用;面向供應鏈和行業宏觀決策層面的紡織宏觀經濟決策支持和知識庫系統;面向紡織專業市場的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紡織標準研究1項為提高紡織面料、服裝、家紡產品的開發創新水平,促進產業科技成果市場開拓能力和品牌價值轉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