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序到有序的創新管理——紡服業:因果輪回為哪般?
“早期我們的工作圍繞著流行趨勢的信息傳遞、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及幫助企業構思具體的產品來展開,但后來發現,單個產品在商業化環境中的成功概率并不高。如何將企業普遍存在的‘意識上是積極的,方向上是盲目的’開發現狀變得更加有序有效,我們認為產品開發的管理建設非常重要。”在201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品開發貢獻獎評選結束后,作為該項目運作的負責人,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主任李斌紅向記者談到。
在2010年度的評選中,共有145家企業及非企業組織機構報名參評,最終通過資格審查并獲得提名資格的單位共計77家。這其中,既包括纖維、紗線、面料、染化料助劑、紡織機械、服裝、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生產經營企業,也涉及到紡織中介機構、市場相關企業及管理部門。“從2011年開始,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將逐步開展針對個人的表彰工作,擬推出產品開發領軍人物評選,樹立行業內的技術先鋒。”李斌紅向記者談及有關獎項未來的設置。
從無序到有序的創新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產品開發管理體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涉及產品開發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即以研發為核心,采購、制造、質量檢測、推廣、銷售等環節相互聯動,各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共同實現新產品開發。”李斌紅談到。
2010年度產品開發貢獻獎的不少獲獎企業,他們的創新都是從建設產品開發體系入手,探索從無序到有序的創新管理。江蘇丹毛成立了科技創新中心、流行趨勢研究中心、品質管理中心、快速反應中心這四大部門,縮短產品開發到批量生產的周期,使產品快速進入市場并轉化為經濟效益。浙江富麗達則構建了全方位創新體系:以技術中心為主體,前瞻性地研究國內外領先技術實現自主創新;以各生產單位為主體,改進工藝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實現集成創新;以員工為主體,通過合理化建議,開展提質、降耗、增效活動實現集體創新。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與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聯合進行的“國內外品牌商和采購商采購需求”調研結果出爐,其中多數的中國品牌商和采購商都選擇了“供應商優選”這個選項。“因為供應鏈管理是對整個供應鏈系統進行規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可以降低公司成本,讓企業‘流程品質’最優化,企業通過成本最小化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對國內面料企業而言尤為重要。”李斌紅解釋說。
意識上積極,方向上明確
“過去中國紡織業一個比較強的核心競爭力是要素成本低,但是2010年節能減排的約束、勞動力價格的增長,以及原料價格的異常波動等事件告訴我們,中國紡織業已經告別了低成本時代。”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在去年某會議上分析指出。
低成本優勢不再,人口紅利減少,讓“順應市場消費及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及時調整產品開發戰略,并貫徹于產品開發實踐”成為企業生存壯大的根本。而這些條件,在2010年度產品開發貢獻獎的評選中,也成為主辦方考核入圍企業的的重要依據。“通過參評企業上交的申請資料,我們不難發現,多元混紡交織產品品種愈加豐富,風格愈加新穎;功能性產品開發力度加大;低碳環保的綠色原料及工藝技術更加普及,這些舉措已經成為不少企業抗漲抗壓的‘法寶’。”李斌紅談到。
在2010年度的獲獎手冊上,魯銀的絹絲/PTT/棉花系列產品;大生集團的改性聚酯纖維/棉混紡產品;南通雙弘的低比例導電滌棉混紡紗線;常山股份的棉、錦、竹炭織物;山東萬泰的多組分新型纖維混紡面料;海寧八方布業的麻/棉牛仔布;金陵色織的棉/竹纖維色織面料等,這些在多元混紡交織方面取得成績的產品名列其中。
市場與企業間的因果輪回
作為獲獎單位的代表,湖北怡蓮陽光公司人力資源總監李星源談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需求與企業發展是典型的因果關系,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應關注的一個焦點就是消費需求。”持續的研發投入,讓湖北怡蓮陽光成功開發出可水洗蠶絲被、蓬松蠶絲被、蓬松抗菌蠶絲被、蓬松遠紅外蠶絲被、蓬松抗菌遠紅外蠶絲被等一系列具有極高市場價值的實用產品。去年企業國外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4%。
勁霸男裝憑借其在夾克領域的產品研發、設計和創新,獲得了本年度的“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品開發貢獻獎”,其短袖夾克產品更成為專家和媒體的關注焦點。在采訪中,勁霸副總裁連進表示,作為勁霸品牌創新工程的兩大重心,產品和標準一直被企業視為關乎品牌發展的生命線。在產品設計和工藝流程方面,勁霸各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專家隊伍。
近年來,龍盛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陸續推出了多個系列的環保染料,備受市場好評。在2010年,龍盛自主研發的高牢度分散藍BH在“COLOUR INDEX”申請到了新的染料索引號,這是目前中國生產的分散染料第一次在國際上獲得染料索引號。這對中國染料企業而言,是個不小的進步。
從貢獻獎的評審指標來看,獲獎企業在研發人員占比、研發費用投入、新產品產值率及產品平均利潤率等主要指標方面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增長較快;從產品開發創新機制建設來看,獲獎企業在產品開發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均有先鋒性的具體實踐,是行業的標桿企業。
“無論是信息化技術的催化作用,還是供應鏈管理的要求,我們要認清的一點是,當各項要素成本優勢在弱化的時候,比如勞動力成本、各項能源成本的上升,企業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贏得市場份額不太可能,其規模優勢和價格優勢都會受到一定的挑戰。因此,企業必須依托于上下游的整體協作,依托于對市場需求的準確判斷來進行集成創新。”李斌紅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