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家品牌服裝“漲聲”響起來
成都商報記者調查發現,上市服裝企業自稱“成本吃不消”,利潤卻未見減少去年底以來,期貨市場棉花價格一直高位運行,與之關聯的服裝價格也高燒不退。
近日,成都商報記者接到多位讀者的電話,咨詢服裝價格趨勢。當下正處于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期,記者調查了15家上市服裝企業的財報和訂貨會數據,并研讀了數家機構的研報后發現,“提價”已成為這些企業的共同語言。
對于提價原因,東興證券服裝行業分析師程遠昨日表示:“自去年以來的原料、用工成本增長助推了漲價潮。”不過,他同時指出,上市公司的利潤依然大幅增長,“成本壓力基本都轉移到了消費者頭上”。
圖表一四川省近5年經濟運行數據項目名稱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CPI走勢1.5% 5.9% 5.1% -0.8% 3.2%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11.0% 18.7% 13.8% 9.62% 11.7%服裝價格0.4% 0.6% -2.7% -1.7% 0.8%走勢商品零售價格走勢1.0% 5.3% 5.3% 0.1% 3.0%
前五年低位徘徊
今年春裝價格上市就高企
3月5日,成都商報記者在成都春熙路美特斯邦威、潮流前線、七匹狼、報喜鳥等男裝專賣店看到,襯衣、棉薄外套等春夏裝開始上架。一看標簽,服裝價格的確不菲:七匹狼長袖襯衫多數在200~499元/件之間,而雙面棉服也在300元/件左右;在潮流前線,新上市的春裝上衣多在200元左右;王府井、伊藤等賣場的服裝價格更高,春裝襯衣普遍在500元/件左右。
波司登片區負責人陳光平對記者表示:“受原料和運輸成本的影響,服裝價格大約提價10%左右,也實屬無奈。”七匹狼董事長周少雄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更是直言:“2011年服裝比較明顯的變化是產品會漲價,漲價幅度為10%~20%。”
而記者查詢國家統計局2006年到2010年間公布的四川省CPI、人均可支配收入、服裝價格等數據(見圖表一)發現,在長達5年的時間里,四川的服裝零售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2006年全省CPI上漲1.5%,商品零售價格也上漲1.30%,但服裝價格僅上漲0.4%;2007年全省商品零售價格大漲5.3%,服裝價格僅上漲0.6%;2008年和2009年,服裝價格甚至出現了下跌態勢;甚至在CPI破三的2010年,服裝價格也僅漲了約1.0%。
自稱“成本吃不消”
15家品牌服裝售價“漲起來”
不過,據成都商報記者調查,服裝價格低位徘徊的局面將在2011年發生變化。
東興證券服裝行業分析師程遠昨日對記者表示:“受原材料、人力成本等各種因素的推動,上市品牌服裝普遍提價在10%~15%之間。”中金公司紡織服裝研究部近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七匹狼、報喜鳥、利郎三大男裝提價幅度在10%~20%之間。”
體育類服飾則明確披露了提價幅度。特步和匹克在其2011年第三季度訂貨會數據中表示,今年服裝類產品分別提價10%和5%~10%;李寧2011年第二季度訂貨會服裝將提價約8%。
對于提價的原因,陳光平分析稱:“今年整個服裝業面臨的壓力比較大,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增加,運輸成本更是大幅提高。”他舉例稱,“從常熟運輸到成都,以前一件服裝大概要10元運費,現在則要20元。”
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在提價的背后,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升幾乎成了一致的理由(見圖表二)。而據中國棉紡織工業協會調查顯示,2011年紡織服裝行業的用工成本平均大致增長20%,棉紗等主要原材料成本上升也超過10%。
上市公司盈利未受影響
消費者“被承受”成本負擔
雖然服裝價格集體“喊漲”,不過服裝企業的財報顯示,行業依然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量價齊升,使得大部分品牌公司的凈利潤大幅增長。
根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的29家服裝企業全部表示訂單飽滿,個別企業的訂單已經排到6~7月份。對于原材料和人力上漲的壓力,35%的被訪企業表示有較大影響,但能承受,64%的企業則表示影響不大。
中國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昨日對成都商報記者表示,這意味著服裝原材料和人力成本漲價對服裝企業的影響并沒有想像中那么大。申銀萬國紡織服裝行業分析師王立平則在3月2日發布的研報中表示:“品牌企業能夠通過提價來轉移成本的壓力,毛利率維持不變。”他同時稱,“預計上市公司收入能維持在20%~30%的增長,凈利潤能維持在30%~40%的增長。”{page_break}
而中金公司紡織服裝研究部日前發布的研報顯示,相對而言,七匹狼、報喜鳥、利郎等男裝整體漲價明顯,“成本上漲完全轉嫁給下游消費者。”
程遠對記者表示,中檔品牌服裝棉紗成本約占批發價格的10%,占零售價格僅5%,“服裝售價都在幾百元左右,棉紗漲10%在服裝上的體現不是很明顯,因此,成本的轉移很容易進行。”
一二線企業差距擴大
服裝業迎洗牌分化加速
除了價格上漲趨勢明顯之外,許多分析師認為,服裝行業正因成本的變化而經歷洗牌格局。
汪前進對成都商報記者表示,高企的成本將加快紡織服裝業兩極分化,“品牌企業經營影響并不大,行業內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種分化今年表現得特別明顯。”他表示,品牌服裝掛牌價一般是成本價的2~3倍,有些高端品牌加價率則更高些,因此有較高的利潤空間去應對各種變化。
美邦服飾品牌傳播部負責人邱先生昨日也表示,原材料漲價壓力帶來的壓力比較大,“我們在提升品牌度上下了工夫,品牌度反而提高了。”報喜鳥、希努爾在財報中也強調,附加值和品牌度的提升是成本上漲的另一個體現。
成都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會長鄭萬勛昨日對記者表示,普通企業之間的差距也在拉大。他稱:“成都目前6000多家服裝加工企業中,絕大部分屬于中小企業,機器不到百臺,這些企業生存壓力很大,有些破產,有些轉產比較明顯。”與此同時,有五六百臺加工機器的大型企業,反而壓力較小,“提前儲備原材料,資金來源范圍較廣,具有一定的議價能力,它們的差距在變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