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終破解彩繭之謎
綠蠶繭、黃蠶繭、粉紅蠶繭、橘蠶繭,輕吹一口氣,擠擠挨挨的蠶繭倏忽“跑散”開去。這些彩色蠶繭都是廣西蠶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顧家棟的寶貝。
在蠶業研究道路上奔走50年,顧家棟從一個不相信彩色蠶絲能用做紡織原料的青年,變成了用彩色蠶絲編織衣物的實踐者。
曾當彩繭為“次等產品”
深夜,廣西蠶業科學研究院里一片寂靜。林蔭小道一旁的蠶房里,蠶寶寶吃桑葉發出的“沙沙”聲,讓人產生“大雨敲窗”的錯覺。這里,是顧家棟每天都“光顧”的地方:看看蠶寶寶的領地是否被老鼠“入侵”、觀察記錄蠶寶寶的生長情況、隨時注意蠶寶寶的桑葉是否充足等,已經成為他的生活習慣。
蠶房里養了20余個品種的蠶,再過五六天,這些蠶就要吐絲了。顧家棟說,相較普通的蠶,它們通身發黃。每到結繭之時,這些蠶不眠不休,頭部連續三天三夜擺動“8”字或“S”型,吐出橘色、淡黃色、粉紅色、淡綠色的絲,把自己包裹在彩色的蠶繭里,結束自己的一生。
在顧家棟的辦公室里,收藏著近5年來蠶寶寶結的彩繭。這些彩色蠶繭,大小均勻,附在表面的彩色絲絨閃耀著淡淡光澤。如今,這些彩色繭抽出的絲,已做成彩絲保暖內衣上市。
顧家棟是1960年開始學習桑蠶專業的,當他第一次見到彩色蠶繭時,并不相信彩繭抽的絲能做紡織原料。他回憶說,那時白色蠶繭是“主流”,彩繭因繭層薄、絲質粗、質量不高,被視為“次等產品”。尤其是加工過程中,彩繭的色彩無法保存,最終這種帶有浪漫色彩的蠶繭只能被束之高閣。
花甲破解彩繭之謎
2006年,彩棉作為紡織原料出現,喚起了顧家棟對彩色蠶繭的記憶。
與蠶打交道近50年,在顧家棟看來,蠶耗盡一生編織的蠶繭,凝聚了這種生物的氣血。“尤其彩色蠶繭里蘊含豐富的營養素,如18種氨基酸、蛋白質,粉紅色蠶繭里的胡蘿卜素,淡綠色蠶繭里的葉綠素,淡黃色蠶繭的葉黃素,對人體都十分有益。”顧家棟說,這些未經染色卻令人炫目的彩色蠶繭,比起用化學物品印染的紡織品更環保,“回歸自然的東西讓人愿意親近”。
這時,已經65歲的顧家棟做了一個決定:對幾乎被人遺忘的彩色蠶繭進行改良。他和團隊到外省以及國外考察,引進了能吐彩色蠶絲的蠶種,進行培育。
那段時間,顧家棟遇到兩個難題。如何能讓引進的蠶種在新環境下強健生長?彩色蠶絲上的色彩在加工過程中如何保存?這是蠶業業內這幾十年仍未破解的問題。
第一個難題,顧家棟和團隊用改變蠶種基因的方法得到了解決,這讓流著黃色血液的蠶,吃著普通的桑葉,吐出了彩色的絲。但第二個問題有些難辦。顧家棟說,蠶絲由絲膠和絲素組成,色素附著在絲膠上。在加工蠶絲的過程中,絲膠遇高溫,立即分解,色素隨之流失。如此一來,彩色蠶繭抽出的絲就變成了白色。最初,顧家棟嘗試改變蠶的基因,試圖讓色素直接附著到絲素上,這樣就不懼怕加工過程中遇到高溫,但未成功。在反復的嘗試中,顧家棟和團隊驚喜發現,蠶絲的絲素中間有空隙,這給了色素留存的空間。通過改良加工工藝,顧家棟讓高溫下分離的色素回流到絲素中,就這樣,能用作紡織原料的彩色蠶絲誕生了。
顧家棟帶領的團隊經過近5年的實驗,至少培育了20代蠶。在2010年,廣西蠶藝科學研究院培育的蠶已能較好適應廣西的生長環境,結出的彩繭,每粒可達1.5至1.8克,繅絲長度800米以上。目前在全國,只有廣西等少數地區能出產彩色蠶繭。
與蠶結緣50載
在廣西蠶業科學研究院二樓,展示著一條高約1.8米、長約1.5米的“金龍”。“金龍”前腳躍起,好似欲騰云駕霧高飛。龍身上,3999個金黃色蠶繭做成的“鱗片”,讓這條龍平添許多生氣。2007年,中國-東盟博覽會上,這條“金龍”吸引了不少目光。顧家棟說,那年用剛研制出的金黃色蠶繭制作了這條龍,寓意廣西蠶業騰飛。
“2000年廣西全年蠶繭產量只有2.9萬噸,位列全國第七位;2005年后,廣西的蠶繭產量連續6年位列全國第一,僅2010年,蠶繭產量就達到22.47萬噸。”這是令顧家棟自豪的數據。這些年來,顧家棟主持參與的“家蠶夏秋用新品種‘兩廣二號’的選配及應用”、“桑蠶良種開發與應用”項目均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項。
上世紀40年代出生的顧家棟,第一次看到蠶房里密密麻麻的蠶,有些懼怕。慢慢接觸后,他喜歡上了蠶吃桑葉時蠶房里回蕩的“沙沙”聲。半夜喂過蠶后,顧家棟常常伴著“沙沙”聲在蠶房睡去。即將離開工作崗位的顧家棟說,他要把廣西蠶業發展得好的地方再走一遍,既是對廣西蠶業歷史的回顧,也是對他一生的回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