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對世界的影響
從服飾看東西文化
中國歷代服飾主要以大袖寬衫為主,歷經千百年滄桑。進入民國后,服裝款式因受外來潮流和革新思想的影響才有新的變化。
回顧中國服飾的發展,可見中國服飾也有受外來和不同民族服飾影響的歷史。是以中國古代服飾在保持自身個性之余又融入了多元文化,從而產生千姿百態和璀璨絢麗的華服。
縱觀東西方的服飾文化,可見兩者的觀念不同。中國古代強調天人合一的服飾觀念,因此才有大袖翩翩、寬衫袍服的鮮明個性服飾。反觀西洋服飾,他們更注重人的存在價值,服裝上衣強調窄瘦,造型趨向人性化,以突出人體自身形體的美感。
服飾是一種有形的文化現象,雖然東西方服飾文化觀念不同,但服裝為人服務的宗旨是一脈貫通的,以人為本的服飾理念,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條永恒的真理。
東服西漸
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初步打通了東西方的樞紐絲綢之路,使明亮、柔軟的絲綢 以商品形式源源不斷地被運往西域、中亞細亞、印度及歐洲諸國。由于路途遙遠,運輸困難,絲綢的價格一般都很昂貴,西域及西歐一些國家都想得到絲綢的原材料──蠶子和桑樹,當時漢朝政府便嚴禁蠶子和桑樹西傳,由此引出了一些蠶桑西傳的故事。如“查士丁尼國王的煩惱”,便流傳在絲綢之路一帶。
故事發生在地中海沿岸的東羅馬帝國,當時羅馬帝國正與波斯人打仗。在東羅馬帝國有兩座城市是重要的絲綢中心,以加工中國的蠶絲(這是東羅馬帝國的重要收入)。但蠶絲要從波斯商人那里買來,令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國王大感頭痛。一天,有兩個僧侶進王宮對國王建議說:“為免波斯商人利用中國絲綢刁難我們,只要把中國的蠶子和桑苗帶過來,我們的國家就能自己生產絲綢了。”于是國王便派他倆來到中國江、浙一帶學習養蠶和繅絲,并學會了織錦。他們弄到了蠶子和桑籽后,在泉州買通了一位船家,秘密混出了層層關卡。在公元552年(中國南北朝時期梁朝末年),中國的養蠶繅絲技術便傳入東羅馬帝國。
東傳日本
中國的絲織品自古以來聞名海內外,并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在唐代,絲綢銷往日本后,受到日本朝野的喜愛,被稱為“唐綾”。當地各階層人士都喜穿“唐綾”,于是日本都城開始仿織“唐綾”(約公元7、8世紀)。這種紡織技術很快在日本港口──博多港盛行,使成為日本古代絲織業的中心,這種絲織法叫做“博多織”。
到了清代,中國出口的紡織品擴展至縐綢、綾子、紗綾、錦、緞子、金絲布、葛布等,這些紡織品影響了日本的服裝風格,今天所見日本的民族服裝和服,明顯可見唐代服飾的影子。這些絲織品除日本、高麗(今韓國)外,還銷往印尼、柬埔寨、越南、伊朗等國,成為中國與鄰國的友好使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