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山裝竟然出自山西?
歷史是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100年前爆發的辛亥革命,猶如江河決堤,咆哮奔騰,開啟了中國進步的閘門。億萬華夏兒女振興中華的偉業,從此開始,并發展壯大。作為辛亥革命未竟事業的繼承者,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回顧辛亥革命百年歷程,“中山裝”承載著光榮的歷史記載著民族的復興史。然而,對襟、立翻領、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特色鮮明的中山裝到底是誰發明的?這個問題至今仍未有定論。有機緣,當本刊編者與服裝設計師劉湄女士相遇,談及中山裝這個似乎有了定論的話題,劉湄女士卻另有發現,說起來,與其外祖父孟步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孟步云的長女孟石蘭作過送宋慶齡的秘書,健在的次女孟夏蘭即劉湄之母常常回憶往事,促使劉湄走進了遙遠的歷史。
孟步云何許人也?-- 被遺忘的終然會再次閃耀人間
孟步云(1867-1932),字履青。居住在祁縣下閆燦村。十六歲時因家貧習商。旅即棄商就儒,刻苦自勵,銳志典籍。十八歲入邑癢,未幾假館本邑,授徒以自給。光緒二十年中舉人,三十一年任隰洲學正,后充軍農林學堂算學練習。三十三年在太原西夾巷創辦女子速成師范及小學各一個班。同年秋又創辦公立工藝局,紡織棉布,抵制洋貨。辛亥起義,為義勇軍趕制軍服。民國七年,當局提倡教育,在孟氏創辦的女校基礎上改為公立女校,設備日臻完善。步云仍主持校務。十二年夏成立“天文適用學會”,并創辦簡易天文傳習所,由孟氏主持并任教。十四年籌辦女子初中一班,十五年開第二班,十六年設立女子政法學院,聘名流任教。二十年改為公立女學為光華女子中學,仍由孟氏主持。
孟氏是我省提倡女子天足的第一人,以倡導婦女天足和興辦女校為己任。在光緒年間,組織同志多人,成立“天足總會”,在各地設有分會。通過印發材料,集會講演,廣泛宣傳提倡天足,解放婦女,并先從他自己家作起。他辦的女校,完全錄取天足幼女。他早在隰洲學辦正所,便助妻郭氏辦起女子學堂。這是我省最早的女校。孟氏辦女校二十六年,學生遍及通省,他聞名三晉教育界。民國元年,實行選舉縣長制。榆次、高平等縣曾邀他出任縣長,但因提倡婦女天足和創辦女校二事均未見成,他寧愿犧牲利祿,亦不甘墜其初志。孟氏長于天文歷算,發明際準星座推測時法,選定星座,觀察時刻。他手制“天球地平儀”,精當準確。著有《天文圖標詳解》,《數學簡便歌訣》。他兼善書法,先法顏魯公,后學趙雪松,各得其妙。他深得醫理妙訣,雖不以醫名世,但就醫者甚多,且多數患者得救。孟步云于1932年11月25日去世,終年六十五歲。
《天足》問世-——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呈現世人
《天足》是一部26萬字的紀傳體作品,劉湄女士歷時五載,僅摘抄史科就達6萬字,修改8篇之后公開排版。作為晉商特別是辛亥革命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會讓世人再次驚嘆。
在此,關于中山裝的雛形,我們可以從天足第二十三章讀出一番味道:“在學校放假的這段時間,孟步云和馬聚奎每天還是忙得很,閑不下,馬聚奎沒有回祁縣,他一直在“晉新工藝局”幫忙,因為馬聚奎找個人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看到什么都想學,和“晉新工藝局”的師傅相處的非常好,師傅給她制作了一套灰黑色義勇軍服裝,他便穿上再也不下身了。走在大街上很招人觀看,他不在意。感到穿上義勇軍服裝不僅方便,還很有氣質。他見熟人就說:“請看我的服裝怎么樣?一些男士看到制服的確比長袍馬褂要方便的多,都到工藝局去做。這樣太原城里便流行起這種服裝套裝,那些趕時髦的,把穿這種衣服看成是一種時尚,一時“晉新工藝局”門庭若市,來定制服裝的人一傳十,十傳百,排起了長隊。當時太原城里流行一句順口溜,“太原城里變格了,祖宗老爺驚呆了,晉新工藝發財了,時尚男士變樣了”。孟步云沒有想到,馬聚奎出風頭,讓滿大街人效仿,“晉新工藝”速調各色面料,有灰色的、深灰色的、深藍色的、還有灰黑色的、黑灰色的,當時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有些外省的男士也到太原找晉新工藝局制作衣服。為做服裝,太原城里的旅館住了很多外地人,店小二都要打聽,住店的顧客在什么時間取衣服,好安排下一位顧客入住。{page_break}
此時的工藝局每天都是燈火通明,孟步云又請了三位技工師傅,他們的工資每月都是教師的兩倍之多了,可就是這樣也滿足不了市面上的供應。“同盟會”總部的一位同志來太原傳達總部命令時,看到了這種服裝在太原之盛行,也想做一套穿。孟步云便挑選了幾套給總部來的同志帶回去,說:“這是我們太原同盟會教育部的工藝局為孫中山先生及同志們制做的辦公用服,看什么顏色適合,我們會定期為“同盟會”總部批量制做此種套裝,并請求孫中山先生給制服起個名字。”
同盟會總部的同志說:“孟部長您先給我做套穿穿,我非常喜歡。”于是,工藝局連夜量體裁衣,為總部的同志制做好了一套,當他脫掉長袍換上制服后,非常高興,他邁腿方便,不論坐蹲下,都自如,像換了一個人,看上去精干利落。
“同盟會”總部的同志回去沒幾天,就又來了,說:“孫中山先生很認同改進設計的制服款式,非常得體,表現出我們中國人的內涵、莊重、而又不乏一種干練、帥氣,和西方人的西服相比是不差上下。”同盟會總部決定定此制服為“中山裝”,做為“同盟會”總部的機關用服。”
孟步云非常高興,他緊緊握住總部同志的手,說:“我們絕不辜負孫中山先生期望,一點把“中山裝”發揚光大。總部指示我們給制做多少套“中山裝”呢?”總部同志說:“先訂兩百多套吧,按大、中、小號,至于顏色,孫中山先生喜歡灰色,有些同志喜歡深灰色,還有的喜歡黑藍色,孟部長您看著辦吧!不過孫先生一再囑咐,不要臺張揚,不要引起那腐敗朝廷的注意。”
孟步云說:“現在我們太原城滿大街的人都穿此類服裝,朝廷他抓誰?這樣倒是一個很好的掩護,發展到全國人民都穿“中山裝”,那就離推翻清朝政府不=遠了,你說的對嗎?”總部同志僅僅握住孟步云的手,說,“真是遠見卓識,孟部長,看來您這里的工作時超前的,是我們“同盟會”非常強大的一股力量,是不容小視的,各地同盟會分會都應該向您致敬!”{page_break}
關于中山裝
四個口袋象征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征。
當新中國領袖的照片第一次出現在世界媒體上后,這套衣服也隨之聞名世界。這種衣服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稱為“中山裝”。由于孫中山的提倡,一而由于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流行。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并修改中山裝造型,賦予它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縫。
毛主席著中山裝與國外領導攀談
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支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現在,中國的領導人也只在特殊場合還穿中山裝,但在朝鮮它依然還是標準制服。中山裝在坦桑尼亞也曾十分流行,只是隨后被“曼德拉襯衫”替代。
周恩來、鄧小平、金日成著中山裝參加會議
許多照片表明,蔣介石和周恩來都十分鐘愛中山裝。二人都讓中山裝出了名。蔣大概是懷有對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而周愛穿中山裝大概是他確實喜歡中山裝。用趙忠祥書里面的話講,就是“我覺得中山裝只有穿在周總理身上才最像中山裝。”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