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企業:轉型還是不轉型,這是一個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服裝利潤有多少呢?據調查顯示,我國服裝面臨著量多利薄的尷尬局面,我國品牌利潤僅為國外品牌利潤的三分之一。“出口8億件襯衫,才能買一架A380空客飛機”的尷尬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變。
受金融危機影響,自2008年開始,我國服裝出口量銳減。就南京而言,南京外貿自2009年底開始快速下滑。2009年,南京累計進出口總額達337.6億美元,同比下降16.9%。
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眼光放到了國內。對于中國服裝行業而言,出口轉內銷成為了解決外貿企業過剩產能的重要途徑。出口訂單的急劇減少,再次加快了這些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的步伐。他們有著巨大的產能優勢,有著可靠的質量和工藝保證,眾多的企業也有著強大的資金實力。但是,這看似繁榮的背后,也有著企業的艱辛。
雖說國內的服裝消費市場十分巨大,但這個十分巨大也不是無限大。國內一線品牌競爭的激烈程度大家有目共睹,現實中大部分紡織服裝品牌都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甚至于處在為求得生存而掙扎的尷尬境地。而且,隨著國內通貨膨脹的加劇、物價的上漲,老板姓的購買實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受到了削弱。
內銷市場空間越來越有限,轉攻內銷市場的出口企業恐怕分不到期望之中的蛋糕。中國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分析,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乃至內需增速也必然放緩,而服裝屬于可選擇性的消費,消費信心的下降必然影響到未來人們在服裝上的支出。“內銷”看起來很美,但卻是困難重重。
轉型困難重重,是否意味著完全沒有希望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是現在需要轉型的企業要做到不被假象迷惑,經得住誘惑,分清餡餅和陷阱。{page_break}
實際上,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要將企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內銷優勢,從而打造內銷市場的競爭力。對于大部分企業尤其是處于轉型中實力強大的企業而言,要將企業資源優勢轉化為內銷優勢,必須實現三大轉變。
首先是從品牌制造商向品牌運營商的轉變,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外銷模式下,企業是品牌制造商,他們做的就是按照既有的品牌要求進行訂單生產和服務,充當的是國際品牌的“幕后英雄”;內銷模式下,企業是品牌運營商,“幕后英雄”必須走到臺前,需要擁有自己的品牌和市場,需要從頭開始建立自己特有的品牌體系。在這一點上,國內的“張小泉”模式,就很值得我們借鑒。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近十年來,中國的各行各業紛紛以此方式建立自己在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從最初的化妝品、服裝、皮鞋、運動鞋行業搞品牌連鎖加盟,到今天的屈臣氏、周黑鴨、座上客……你能看到的是各行業連鎖店鋪運營模式遍地開花的結果。
其次是從產品導向向市場導向的轉變。沒有哪一個企業可以忽視市場而生存。所謂“市場導向型”,就是要緊跟市場脈搏,調節生產動向,優化資源配置,從企業內部去獲取國內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第三是從B2B向B2C模式的轉變。在B2B模式下,企業對于需求的把握會跳過終端消費者直接面對國外品牌企業,企業按照簡單的流程照單生產、供貨。一旦轉向B2C模式,沒有了客戶的訂單,企業需要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由于對消費者缺乏真正的了解,短時間內也無法找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方法和途徑,故而容易產生迷茫與彷徨。
路漫漫其修遠兮,紡織服裝企業必將上下而求索。外貿轉內銷是面對新戰場的新戰爭,實現轉型,企業不僅要有持久戰的準備,還要有舍得的氣度;不僅要掌握轉型的方法,還要有借力的智慧。前途光明,但道路艱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