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行業整合能力的強弱才是賺錢的基因
對于很多小微型通脹。到了本該歡喜封賬的年關,羅圈債又成了對很多老板心靈與肉體的折磨。
就在2011年底一次聚會上,一位中小型面料企業的老總有2/3的時間都在打有關上下游間清算債務的電話,聲調也時而和緩,時而高亢。在經過一通馬拉松式的電話粥后,該老總向記者拋出了一個問題:“你知道什么樣的公司最賺錢?”說這話時,他的表情既像是問記者,也像是在問自己。
緊接著他向記者講述了一個其客戶的故事:一對沒有服裝院校專業背景,但在廣州服裝批發市場浸潤多年的姐妹,在2011年中,由只開檔口做批發,開始了做服裝品牌的歷程。在這個沒有設計師、沒有版師、沒有品牌策劃、更沒有自有加工廠房的企業中,憑借兩個老板加幾個檔口銷售小妹組成的公司全部陣容,在2011年中完成的業績卻是:生產了20萬件服裝,在自己的批發檔口銷售,年底庫存僅有1000件。
比起動輒上千萬件的大中型企業來說,她們的業績只不過是小玩鬧。但她們從挑版-打樣-生產-包裝的過程只有短短的5天。其新品開發周期較之被業內所稱道的ZARA,也毫不遜色。“開發一個新品只需要5天,就是她們賺錢的秘籍。在廣州服裝圈多年的磨煉,讓她們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挑中‘爆款’;而掌控著廣州中大面料市場以及小服裝加工點的相關資源,讓她們在最短時間內將很多大公司的需求層層篩選、各部門協調的事情在5天內得以完成。這就是整合的能力,也是她們賺錢的秘籍。”講“故事”的面料企業老總評價道。
天使投資人雷軍在幫助創業者創業時,就曾給出這樣的建議:專注、極致、快、用戶口碑。在他看來,這四點中最為重要的是專注,只有專注,公司上下才有精力把事情做到極致,反應速度才會加快,才會超出用戶的期望,形成極強的口碑傳播效應。
對于很多企業而言,以前引以為自豪的是產能和規模,隨著各種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的迅速上漲,有實力的企業開始計劃上下游延伸,通過控制更多的資源來保證主業的發展;而另一部分企業則向“輕公司”演進——對于整個產業鏈條的產業資本控制力度減弱,對于信息和管理的控制卻越來越強。
盡管那姐妹二人可能還不能用經濟詞匯來描述自己的生意,但她們卻是“公司做小,客戶做大”這一輕公司運作準則的一線踐行者。目前很多小微型的輕公司,依賴產業鏈的整合,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從而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贏利和迅速發展。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身,對小公司而言,整合能力的強弱,才是能否賺錢、并最終發展成巨人的重要基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