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采棉種植模式轉型成功
近年來,隨著勞動力資源的匱乏,勞動力價格和棉花價格攀升等問題的出現,棉花產業全程機械化已成為棉花產業發展中急待解決的問題。到2011年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開發推廣機采模式精量播種、脫落葉催熟劑噴施、打頂、田間轉運等配套機械化技術,機采棉種植面積達34萬畝,基本上擺脫了完全靠人工采收的狀況。
機采棉種植模式的轉型在運行過程中取得的成績
1.拾棉難的問題得到解決。近幾年,該師幾個大的植棉團場種植面積在逐年擴大,每年入秋后植棉團場都會呈現出人頭攢動,萬人會戰棉海的場景。勞動力的匱乏讓棉農焦頭爛額,心急如焚,如果遇到早霜、雨水多的情況,不僅會影響棉花的采摘速度,還會影響棉花的品質。因此,機采棉種植模式的轉型,從根本上解決了拾棉難的問題。
2.降低了棉農采摘環節的用工成本。在勞動力匱乏的今天,用機械采收棉花,一直是農五師農業戰線工作人員及植棉農戶、地方棉農的美好愿望,機采棉生產加工實踐表明,在節約棉花采收成本上,平均一畝地產棉380公斤,機械采收棉花第一遍采摘費用為150元,第二遍采摘費用為75元,兩次合計費用為225元,而人工采收一公斤則高達2.0元,采摘費用為760元。僅采摘費用一項兩者計算就節約成本1.819億元。
3.提高了采摘棉花的速度。從節約農時方面來講,機械采收用時短,可以使植棉戶騰出更多精力搞揭摸、秸稈還田、深施肥等。為了縮短拾花周期,該師個別團場沒有雇一個拾花工,全部實施機采,每臺采棉機每天采棉大約150畝至200畝,可節約成本6000元。總之,在緩解勞動力緊張矛盾上,一臺采棉機的功效相當于600至1000名拾花工的采棉量。
4.促進了棉花產業快速、高效發展。機采棉的推廣是提搞勞動生產力,增加經濟效益,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有效途徑。從上述數據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機采棉的推廣不僅為農五師棉花向產業化的方向打開了通道,而且把廣大的棉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分流轉移到團場的二、三產業中,為實現團場的農業豐產豐收、持續發展,農工收入增加、生活富裕,農場安定和諧、場風文明的屯墾戍邊新型團場的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