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寒悄悄襲擊紡織服裝業
已是三伏天,蔡旭輝的心卻如掉進了冰窟窿。這位紡織品和服裝制造商努力讓自己保持熱情,投入寡淡的生產中,以保證企業正常運轉。
堅持,是蔡旭輝和他的同行們現在唯一能做的事。停工,則意味著失去客戶,失去市場,繼而徹底退出這個行業的競爭。
出口訂單銳減,用工成本大漲,產品利潤萎縮,企業融資困難,橫掃全球的經濟危機讓中國紡織服裝業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困境,脆弱者猝然倒下,堅守者仍在觀望。
持續低迷的市場對本已飽受摧殘的業界無異于雪上加霜,未來,讓人難言樂觀。
危機亦是轉機,中國紡織服裝業正站在一個調整轉型的十字路口,新一輪市場洗牌已然來臨。窮則變,變則通,不變則死。
頻遭減持
今年7月13日,鳳竹紡織(600493,股吧)(600493)發布公告稱,其第二大股東振興實業公司于7月11日、12日累計減持公司股份1346.4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95%。
一周后,7月18日,振興實業再次減持公司股份13.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05%。
如果把時間再往前推移,2月27日至3月5日間,振興實業還累計出售鳳竹紡織股票272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
至此,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里,振興實業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和集中競價系統進行了瘋狂套現,累計出售鳳竹紡織股票408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5%。而僅僅在2011年年末,振興實業還曾持有鳳竹紡織25.19%的股權。
與此同時,鳳竹紡織的股價也從2月末的7元,一路下跌至7月12日的4.31元,其間跌幅高達38%。
鳳竹紡織遭遇大幅減持,在上市公司中并非個例。
7月,A股市場上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主要股東減持。而在被減持的上市公司中,紡織企業相對較集中。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8家紡織制造類上市公司發生重要股東減持事件,且大部分減持集中發生在6月份之后,合計減持金額達4.1億元。
對于上述現象,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全球經濟危機讓中國的紡織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出口低迷,內銷不暢。較之往年,今年上半年的情況尤為糟糕,股東對紡織類上市公司持悲觀態度,減持也就不難理解了。
專家預測,下半年,紡織企業的經營仍將面臨較大困難,且短期內難有復蘇跡象。因此,出于各種目的,上市公司主要股東減持股票的行為,未來可能仍將繼續。
慘淡經營
“我干這一行十幾年了,從沒遇到過今年這樣的情況。以后會怎樣?不知道。”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晉江市依絲紡服裝織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程耀難掩沮喪和迷惘。
與去年同期相比,這家公司的業務量足足縮減了近4成,開機率不過8成。
“不僅訂單少,資金回籠也慢,拖欠現象非常嚴重。”吳程耀抱怨說,以前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拿到貨款,現在拖欠三四個月是很正常的事。
產品幾乎沒有利潤,但企業仍要硬著頭皮開工。雖然今年以來原材料成本下降了約10%左右,但人工成本上漲得厲害,在業內原本就很透明的紡織品,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開工僅僅是為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告訴別人自己還“活著”。“要維持老客戶,保證熟練技術工人不流失,一停下來就完了,基本退出了這個市場。”吳程耀說。
值得吳程耀慶幸的是,作為一家小企業,由于產品品質好,他的公司居然在此次經濟危機的暴力沖擊下頑強地生存了下來。{page_break}
大公司的日子同樣不好過,尤其是對出口型企業來說。
晉江市仁和企業業務部經理蔡旭輝告訴時代周報,公司上半年利潤縮減得厲害,“差不多縮了30%-50%”,目前只能是積極拓展南美市場,來彌補以前歐洲市場留下的“虧空”。除此之外,他還希望通過多多參加展會,來吸引更多客戶。
今年7月,蔡旭輝以采購商的身份赴香港參加了一次展會,考察春夏服裝。讓他失望的是,展會上參展商居然比采購商還多,成交量也不大。
蔡旭輝問了下周邊的同行,不少公司都沒什么訂單,機器大部分都停了下來;有些經營品牌的公司出現了庫存危機,產品積壓嚴重。
不僅是出口受阻,內銷形勢也很嚴峻。蔡旭輝了解到的情況是,晉江一帶一些專做國內市場的企業,訂單量也大幅下降。
在蔡旭輝看來,今年中國紡織業面臨的形勢甚至比2007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時更加嚴峻。隨著歐元對人民幣的貶值,歐洲市場持續疲軟,難見復蘇跡象,出口型紡織企業因此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
多位受訪者告訴記者,作為中國紡織服裝業重鎮的晉江和石獅,情況算是比較好的。在江浙一帶,部分工廠開機率不到3成,約有60%的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有的地方甚至在年中就提前迎來了民工返鄉潮。
“去年情況就已經很差了,當時預計今年會好一點,沒想到更惡劣。”對于未來,蔡旭輝感到悲觀,“至少上半年已經過去了,我還沒有看到任何好轉的跡象。”
“估計今年只能這樣了,希望能平穩過渡。”他祈禱說,并且預測,到了年底,中國紡織業或將迎來一場大規模的倒閉潮。
在石獅紡織服裝商會會長田啟明看來,目前的狀況還會持續多久,仍要看國際形勢,“明年可能還不是很樂觀。”
倒逼轉型創新
今年7月18日,國際運動品牌巨頭阿迪達斯公司宣布,將于10月份關閉其位于中國蘇州工業園的唯一一家在華自有工廠。外界分析其極有可能遷往東南亞地區。
關于關閉上述工廠的原因,阿迪達斯給媒體的回復是“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考量”。業界分析,阿迪達斯此舉可能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隨著中國工人工資水平的不斷提升,阿迪達斯更希望前往諸如東南亞地區尋找更加廉價的勞動力。
此前幾天,作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最大贊助商之一的阿迪達斯公司,因僅向為其生產奧運特許商品的柬埔寨服裝廠工人支付每周10英鎊(約合15美元、100元人民幣)的工資,而陷入“血汗工廠”的輿論漩渦,目前正面臨倫敦奧組委的調查。而阿迪達斯在蘇州的工廠,工人的平均月薪在3000元人民幣左右。
事實上,在阿迪達斯之前,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出于用工成本考慮,耐克、愛世克斯等多個著名品牌已紛紛將設在中國的制造工廠遷往東南亞的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國。
中國制造,正逐漸喪失其傳統的價格優勢。紡織服裝業目前遭遇的出口難,不過是諸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同樣困境的一個縮影。
來自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中心的統計數字:今年1-5月,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935.23億美元,同比增長2.63%,較上年同期增速下降23.57%。其中,紡織品累計出口405.66億美元,服裝累計出口529.56億美元,增速分別為1.83%和3.26%,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速下降28.57%和19.86%。
在今年1-5月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所有國家和地區中,對歐盟地區的紡織服裝出口金額為312.16億美元,與上年同比增長-2.9%。
而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自2001年以來,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除2008年和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外,其他年份出口額均保持在20%左右的高速增長。
在多位受訪者看來,中國“世界工廠”的位置正開始動搖,未來,世界制造中心往東南亞、非洲等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地區轉移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受訪者亦承認,較之中國,東南亞地區目前唯一的優勢是較低的人工成本。而中國完整而成熟的產業鏈、堪稱全球最低的原材料價格,絕非對方可比,如越南等國的企業就經常從中國采購面料過去加工。因此,“中國的制造業絕不會就此一蹶不振”。
受訪者認為,當前惡劣的生存環境正倒逼中國制造企業進行轉型創新,從傳統平庸的產品轉向創立品牌。
“我個人認為,紡織服裝行業一般經營5-10年,如果沒有做出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或者樹立起品牌,單純依靠出口,將很難生存下去。”蔡旭輝說。{page_break}
時代周報了解到,目前國內部分地區的地方政府為扶持當地企業,在融資、轉型、創新、專利技術等方面均給予了一些優惠政策或經濟補貼。
據蔡旭輝透露,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仁和企業于2007年開工建設的一家LED日光燈制造廠已于2011年正式投產,“因其是國家倡導的節能環保產業,目前來看前景不錯,回報率較高。”
危機亦是轉機
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國內市場,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等待經濟形勢好轉再大干一場,這是時代周報了解到的目前晉江、石獅一帶紡織服裝企業的心態和生存狀態。
某種程度上,這亦折射出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現狀。
在石獅市紡織服裝商會會長田啟明看來,事實上,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外貿危機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就已顯現,而并非今年獨有。
“本來,從那時開始,我們就應該積極擴大內需,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國內市場,并且后來也確實這樣做了。”田啟明說,“但歐債危機突然到來,中國國內金融政策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緊縮銀根、加息等宏觀調控政策,讓企業找不到感覺,陷入階段性盲點。”
此后,政府采取了一些救援措施,如給予優惠政策、小額貸款等,以修復企業的資金鏈。不過,在如此突變的金融環境中,中國的紡織服裝業要突然轉型國內,還需要一個過程,畢竟品牌的塑造并非短期內就可以完成,并且,國內需求也很關鍵。
田啟明認為,市場變化對企業進行洗牌是必然的,轉型勢必形成區域競爭,原本的外貿商對本地品牌商的市場進行攔截;另外將出現兩極分化—“強的可能越做越大,弱的會越來越小,最終倒閉。”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總會遇到拐點,關鍵在于如何應對。目前中國紡織服裝業遇到的這場危機,對企業來說亦是轉機,主動調整突破將迎來一片光明,墨守成規無所作為勢必被市場無情地湮沒。
在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中國紡織服裝業亦在努力突破外圍阻力。
今年7月24日,來自中國國內的300多家企業參加了在美國紐約賈維茨展覽中心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
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紡織服裝業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大環境下,此次展會參展商數量仍創下13年新高,不僅來自國內中西部地區的企業參展數量呈上升趨勢,一些在業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大企業參展意愿也顯著增強。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延愷認為,這說明中國企業在困境下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抗風險能力有所增強;另外,中國紡織企業對市場前景仍充滿信心。
據稱,此前,這樣的展會已幫助一大批行業優勢企業在美國建立起銷售網絡,眾多中小企業也依托這一平臺發展了美國業務,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