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企業遇招工難題 面對困境惟有主動轉型
對于紡織企業來說,近期壞消息比較集中。
據相關媒體報道,吳江、重慶數百家紡織廠停產;廣交會紡織服裝訂單回暖乏力;紡織從業者“跳槽頻、招工難”現象突出。這一連串國內紡織行業生存困境令國內一眾中小企業如履薄冰。
近兩年以來,面對市場不景氣和行業洗牌,紡織中小企業日漸面臨三大壓力拷問——原料成本波動、人工成本高企以及需應對轉型不確定風險。
“國內大型紡織企業毛利率可達15%-20%,而中小企業受制于其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因素,毛利水平只有3%-5%。工廠關停倒閉的情況很多,尤其那些產品線單一的企業壓力就更為巨大。”魯泰總經理助理張建祥向記者透露。
為尋找出路,不少紡織中小企業被大型企業整合兼并或轉為其代工生產,而海外競爭者的沖擊則進一步加速了行業洗牌。對此,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表示,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如印度、泰國對我國紡織業造成了劇烈沖擊,其人工和原材料成本都更為低廉,存在較大價格優勢。
行業之變
對棉花等原材料價格走勢判斷失誤,使得前期儲備損失重大
作為紡織行業最為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棉花價格在近兩年走勢起伏不定,使得眾多紡織企業不得不對包括棉花在內的原材料采購及庫存進行重新調配,以抵御成本風險。
公開數據顯示:自2010年開始,國內棉花成交價格一路攀升,最高時甚至突破30000元/噸大關,不少企業預估這一價格高位或將持續而紛紛加大庫存,未曾料想去年下半年棉價開始跳水,逐漸回落至每噸20000元左右,價格縮水了三分之一。
而隨著這兩年國內棉花減產、產棉大國印度又停止出口等方面影響,以及莊家爆炒棉價的投機行為也使得剛剛平復一段時間的棉花供應市場,仍存大幅漲價兇險。
價格開合之間,被迫囤積庫存的紡織企業成為了集體受害者。
“企業為了正常生產,多少都會存儲一定量的原料,而前期儲備最終造成了我們不小的損失。光今年就影響了魯泰三成左右的利潤,加上經濟環境不景氣,終端產品的價格都比較低,利潤愈發攤薄?!睆埥ㄏ橹赋?。
協盛協豐總經理助理盧志廣也向記者坦言,經過去年棉價大降的教訓后,現在紡織企業的庫存量應該都不會太大,只為滿足基本生產?!安辉傧裰懊迌r高位的時候,都維持以兩個月庫存來獲取利潤?!?/p>
另一方面,行業中上游生產企業想把成本壓力轉嫁到下游服裝企業的可操作性也變得越來越小。近期頻繁曝出的諸如美邦服飾、李寧等知名服裝公司庫存高企、銷售滯緩的消息就可見一斑。
張建祥表示,下游商戶自身日子也不好過,整個市場雖然有需求,但大家都對市場信心不足,觀望情緒嚴重,但也有好轉跡象?!敖衲暌?、二季度業績數據都比較差,從三季度開始情況有所好轉,而到了第四季度基本已和去年同期差不多了?!?/p>
而這正是成本高壓之下的紡織企業所等待的提價良機?!白罱星樯晕⒑昧艘恍虼斯绢A期將提價10%左右。不過,即便提了一成的價格也只是恢復到了2003-2004年的水平,可見這幾年成本上升、價格走低情況之嚴重?!北R志廣強調。
{page_break}
招工難題
人工成本水漲船高卻仍難以止住招工缺口,即使西遷也難以解決用工成本高難題
正當紡織企業的管理層對原材料成本“高度戒備”的同時,人工成本水漲船高卻仍難以止住招工缺口,成為壓在國內紡織公司,尤其是中小企業身上的“第二座大山”。
實際上,國內多個紡織名城先后曝出的用工荒事件已屢屢見諸報端,引發了相關部門的重視。據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的相關數據顯示:宿遷市去年紡織服裝業從業人數135000多人,存在逾7000人的缺口。類似的情況在青島、天津都有發生。
有媒體曾報道稱,天津紡織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一下屬企業今年5800人的招工計劃最終只完成了980人。
談及招工難的深層原因,張建祥向記者表示,中小企業給予工人的條件相對較差,面臨用工難之后只能拼命提高工資來吸引工人,但又限于成本壓力必須減少工人班次,從四班倒轉兩班倒現象層出不窮,這樣變相加長工作時間帶來惡性循環,使得招工難和流動率高成為難以根除的兩大頑疾?!皫啄昵斑@一現象就開始慢慢顯露,經濟環境變差更加劇了這一矛盾?!?/p>
“中小企業往往同質化嚴重,工資待遇幾乎成為唯一吸引點。紡織大城的很多工廠通常一到發薪日就會走一批工人,到隔壁家企業入職。紡織廠工人可挑選的工廠較多,因而跳槽情況很普遍。一些中小企業工人流動率高達17%-18%?!睆埥ㄏ橹赋?。
據悉,目前業內公司給予普通工人每月工資約是2500-3000元(扣除各種福利和稅賦),中小企業則是兩千元以上,人工成本逐漸上升幾乎毫無懸念。中小企業用工雖然在福利保障方面相對欠完善,甚至存在一些避稅現象,但總體人工成本高仍是巨大的一塊壓力。
于是,產能西遷便成了不少企業的應對之道?!皣鴥燃徔椘髽I向中西部地區進行轉移是大勢所趨,中西部地區的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都相對較低,西遷有利于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敝鞈c驊表示。
然而,西遷的解決思路似乎并未取得預想的效果。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很多西部地區的紡織工人其實是從原先東部打工后選擇回流返鄉的,拿慣了相對高的薪資,企業希望從人工費用方面壓縮可能會遭到抵制。
“產能向中西部轉移更應該關注那邊的資源、政策優勢,而非人工成本優勢。此外,種種現象都表明,紡織行業往中西部走雖然是個趨勢,但仍需很長的過程,在相關管理、物流運輸等方面都還沒配套,或至少要十年時間才能像樣?!?/p>
{page_break}
轉型突圍 面對困境惟有主動轉型
面對困境,為了不被擠出行業或被兼并,中小企業唯有主動轉型。
近年來,在各省市相關部門的促動之下,關于加快紡織行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的政策意見也輪番出臺,自上而下的轉型動力正在迅速形成。
然而即便如此,大勢趨好的背景下,各個地區的轉型扶持力度也差別頗大。
張建祥指出,“地區性上下游合作的整合極為關鍵。現階段像華東地區的常州、南通就做了不少這樣的工作,但北方和中西部企業似乎不太注重整合,今年重慶很多織布廠就因為這一原因紛紛關停。中小型紡織企業只是建立價格上的共識是遠遠不夠的,無法最終做到協作共贏。小而全的產業格局并不利于行業發展的,經過遲早到來的行業洗牌,最終會形成幾個大的區域平臺和企業平臺,背后有持續的引導和推動將會事半功倍?!?/p>
“目前國內全部規模以上的紡織企業約有五萬多家,其中上萬家屬于中小企業規模。這些體量的企業更應利用本地優勢去生產特色化的產品,比如在紡紗環節就應當更多去聚焦做功能性的、特種特質的紡紗,瞄準尋找那些大企業不容易做或戰略上選擇放棄的產品,走向差異化和品質競爭?!睆埥ㄏ檫M一步指出。
不僅如此,中小企業轉型往往需要前期持續的資金投入和研發設計,這些資本消耗型的定位向來更是大企業能夠承擔的“游戲法則”,無法全面升級技術設備的中小企業更傾向于集中投入一兩個產品項目。
也正是因為把升級重心“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中,其避險能力也就大大降低。
盧志廣向記者表示,中小企業在產品創新上其實是冒了很大的風險,公司一方面希望提升產品競爭力,加大研發投入,但另一方面,產品下游終端方面不一定會買賬,研發項目的確定一定程度上等于是在押寶賭注。“因而在前期立項的考察信息至關重要,能否做到對流行趨勢等因素的預期判斷將很大程度上左右最終投資回報的結果?!?/p>
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地區的人工成本優勢以及國際貿易環境的風云變幻也使得不少紡織企業及時調整了出口內銷的占比,減少中間貿易商環節以求利潤最大化。“大多數紡織企業外銷的份額都在減少,出口內銷比例基本在一比三左右。其紛紛轉向內銷的大潮也大規模加劇了內銷競爭?!鼻笆鰳I內人士表示,“原來出口市場多是歐美、東南亞,而現在印度及其他亞洲市場、南美市場正在積極開拓??傮w出口量也許變少了,但出口價值已略有上升?!?/p>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