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重構紡織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路徑
“我手機里有一個微信群,有30多個服裝企業家,有男裝、女裝、童裝,每周一晚9點交流。近半年時間,圍繞著行業面對的形勢和問題,我們交流的話題非常多,但最核心問題就是練內功。”12月18日,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在中國紡織創新年會上說。
與陳大鵬所言的服裝行業如出一轍,即將過去的2012年,紡織工業不可避免經歷了發展陣痛。傳統紡織工業如何“過冬”,如何叩開下一個春天的門扉?年會與會專家認為,中國紡織產業依然處在風險高發期與轉型碰撞期,亟待重構工業新優勢。而加快推進質量效益,提升品牌創新力,是重構紡織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路徑。

產業創新很緊迫
2012年,有兩件事與紡織工業沒有必然的直接聯系,但卻又與其緊密相關。
一是電商“雙11”現象。阿里巴巴集團確認,當天淘寶和天貓的總銷售額達到191億元,是去年的3倍多。“雙11”可謂是傳統制造業與新商業模式、新消費模式之間不折不扣的一次正面交鋒。對于面對新舊商業模式下的紡織企業,如何尋求發展機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認為,傳統模式和現代網絡模式不應該僅僅比銷售速度,而更應將價值實現放在首位,這也是衡量好商業模式的標準。
另一件事是服裝“庫存門”事件。日前有媒體報道,全國服裝企業庫存夠國人穿3年。中國服裝協會認為該說法不實,向媒體進行說明。孫瑞哲也認為媒體對庫存的相關報道有失偏頗,但他同時表示,庫存問題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行業傳統意義上的規模擴張現象,阻礙了企業品牌價值的提升。
業內人士表示,新舊商業模式抗衡、成本動蕩、產業轉移與出口增速下滑、環境容量壓力等,都使得中國紡織工業的優勢重構變得迫在眉睫。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王黎明指出,目前紡織行業生產方式存在由大規模、標準化向個性化、分散化轉變的趨勢。加快推進質量效益,提升品牌創新能力,創新商業模式,都是重構紡織競爭新優勢的根本所在。
品牌建設需加強
“整個行業的品牌建設,其實跟目前國內智能手機領域基本如出一轍,它是我們的一塊心病。”孫瑞哲舉例說,在國內某權威手機制造商看來,目前我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蘋果獨吞90%,三星占據5%,剩下的眾多企業在爭奪5%。
前不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發布了《中國服裝家紡自主品牌發展報告(2012年)》。報告指出,中國紡織工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自主品牌建設滯后是“大而不強”的主要特征之一。
從2010~2011年中國服裝家紡自主品牌調查結果看,在競爭格局上,服裝家紡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擁有明顯優勢。以家紡自主品牌為例,國內各層次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2011年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床上用品市場占有率前10位品牌,均為自主品牌。
在此形勢下,紡織企業也認識到下一步的發力方向,紛紛加強產品創新、科技創新、品牌創新。拿平時常穿的牛仔服面料來說,開發輕薄、挺括、透氣性好和夏季貼身穿著涼爽舒適的牛仔面料,成為目前的市場需求。山東岱銀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武漢紡織大學,應用“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成功開發了具有柔軟、舒適、透氣、環保和獨特強伸性能的高檔輕薄夏季牛仔面料。
歸位質量筑根基
在業內人士看來,紡織品牌紡織品牌的價值創新,首先需要“歸位”,在質量、品質和技術等基礎方面打牢根基。另外,要“錯位”,實施差異化運營。最后要“上位”,實現從認知度到美譽度的提升,品牌價值體現在最終消費價格上。
“一把瑞士軍刀,在中國賣1500元,年銷售總額約20億美元。中國商品就像打火機一樣,產量世界第一,價格全球最低。”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對比表示,國外已經把它的主流價值觀、流行文化符號賦予商品,是一種文化商品的輸出。當企業遭遇成本提升、過度競爭壓力時,文化創新將成為突破口,應逐步從成本定價過渡到品牌定價。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表示,從行業角度講,由于紡織工業是個產業鏈,進一步建立和提升創新聯動建設,至關重要。比如,評價一種纖維好壞,不能單看這種纖維,而是要看最終產品。纖維好,做成衣服穿著好,才叫好。
“現在面對這樣一個行業形勢,很多企業開始‘自殺’,但更多的企業開始‘深耕’。”陳大鵬引用前不久溫州一企業家的微博留言表示,紡織服裝行業只會前進,而且越來越好地接近本質,要回歸服務,回歸產品開發的原點,回歸規范持續改進的運營競爭力,這就是產業發展的方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