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皮革行業走到轉型的拐點
近日,中國皮革協會在京發布了“2012年皮革行業經濟運行狀況及2013年發展預測”報告。在報告中,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蘇超英表示,“2012年整個皮革行業有所增長但增幅下降,尤其是皮面皮鞋等進出口增速回落明顯;2013年,我國皮革行業雖然預計能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但增速將會受到影響。全年行業產值增速在10%以上,全年進出口增速將低于10%。”
“對于典型的外向型產業中國皮革業而言,上述數據意味著中國皮革業已經走到了轉型的拐點。”蘇超英說。
轉型拐點
“如同春天的天氣一樣,我們這個行業今年也有些偏冷。”從事了10年皮革加工生產的張成斌向記者苦笑道。
雖然身為一家皮包工廠的總經理,今年張成斌卻經常可以跟朋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而他位于浙江海寧經濟開發區的工廠,在即將上班的時間,也只見為數不多的工人慢悠悠地邁入工廠大門,儼然戶外的春游。
“沒有大訂單,工廠幾乎處于停產狀態,也沒辦法要求工人的積極性。”張成斌對于這種現狀也頗為無奈。“往年,春夏時節是加工外來訂單的高峰期,工廠也經常晝夜燈火通明趕制訂單。但從去年開始,這種好景就已經不再了,現在接到的也大都是國內的一些小批量訂單。”
而在幾年前,張成斌對國內這樣的小批量是不屑一顧的。雖然給國外的企業做OEM沒有什么品牌知名度,但是大批量的訂單讓張成斌輕而易舉地就能賺個盆滿缽滿,他還是止不住地興奮。
“已經兩三年沒有好日子過了,對于我們這樣"兩頭在外"的皮革代工企業而言,原材料進口的價格不斷上漲,而出口形勢卻日趨低迷的現狀,如同讓我們腹背受敵,已經明顯吃不消了。”張成斌嘆息道。
實際上,低迷的出口形勢也還面臨著前后夾擊,一方面是發達國家的需求不旺但技術壁壘卻日益苛刻,另一方面是東南亞等國家的皮革產業異軍突起。“貿易摩擦越來越多,而我們的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跟東南亞相比都不占優勢,這使得我們根本沒有產品的定價主導權,只能被訂單左右。”
“其實工廠的停工也不是完全沒有訂單,有時候來了訂單也不敢接。”張成斌說,至今,美元依然是他和同行們接受國際訂單的結算方式,但是匯率的改變往往把他們的利潤空間壓到極限甚至成為負值,“所以面對訂單,就不得不謹慎地拒絕。”
而對于加工企業而言,沒有訂單就意味著沒有了活路。轉型,也因此到了拐點。“已經有不少外銷企業開始回歸國內市場,這的確是我們轉型的動力,這從國際品牌的皮革產品在國內的熱銷程度就可見一斑。以箱包為例,國際品牌在國內熱銷的很多產品,其實就是海寧做的代工。”張成斌坦言。
而據中國皮革協會的數據,2012年皮革行業內銷比重占銷售產值比重達到72%,同比提升1.4%,這是自2000年以來,皮革行業內銷比重持續12年提升。
{page_break}
但是轉型,又談何容易?
渠道難題
“有不少伙伴其實已經做不下去了,我們也是在苦苦堅持并尋找出路。”多年來,像張成斌一樣常年做外銷市場的皮革加工企業,雖然利潤也很可觀,但并沒有在國內建立起完善的營銷模式和營銷網絡,而要轉型內銷,這卻是必然之路。
渠道短缺,也因而成為外銷企業轉型的切膚之痛。
“現在,我們就很羨慕香港KC集團,其國內百余銷售點不僅涵蓋了主要城市,在國際上其足跡也遍布美國、意大利、法國、韓國等世界各地,這種渠道和品牌的鋪貨能力,我們往往只能望而興嘆。”張成斌說,OEM企業的典型悲劇就是總是到了無可奈何的關口,才開始思量自己的不足。
但是對于多數企業而言,這種反思要成為企業破繭成蝶的動力,并非易事。
“社會上不少人認為環保問題將會成為這個行業轉型的首要難題,其實不是。生皮本身是不存在污染和毒害的,其排放污染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采用了有污染的化工材料,二是生皮在加工過程中除去的非制革物質進入到廢水中。而通過清潔化制革工藝技術,這兩種污染的源頭都可以在生產工藝中避免。所以目前,對我們這類外向型企業而言,要轉戰國內的首要考驗,是渠道鋪設。”張成斌說。
“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國內市場不但交易鏈條冗長,回款慢,而且需在各環節中沉淀大量資金,要考慮產品特殊需求、應酬、客戶、終端以及潛規則等等,其中,渠道的中間費用,開拓市場中的各種回扣、公關費用、進場費等都充斥著"渠道霸權",還有諸如政府公關費用和維權費用,這些交易成本往往超乎了一個中型企業的承受能力。”張成斌表示,轉變觀念對于做慣了外貿的企業來說已經是一樁大難事,而同時還要轉變做法,就更是難上加難。
“但是如果不能做出這些轉變,就只能改行或者等待被淘汰。而改行,就意味著要從一個新的行業或領域重新開始,這種考驗就更大了。”
{page_break}
品牌困惑
渠道的鋪設,離不開品牌的建設。
“代工企業的品牌意識,普遍較差,很多企業主根本就沒有品牌意識,還有不少企業負責人以為注冊一個商標就是擁有了品牌。”張成斌憂慮地說,自己以前也根本不去考慮品牌的事情,但是現在行業現狀倒逼企業負責人去轉型去思考。
眾所周知,沒有品牌,企業就幾乎沒有定價能力。目前,轉戰國內的皮革代工企業不在少數,大家仍然在比拼價格高低,這就讓這些本身利潤就已經處在低水平的企業,繼續壓縮利潤空間。而沒有了利潤空間,要自主開拓國內外市場,就成了一句空談。
“現在,我們也明白了品牌建設和渠道鋪設是相輔相成的事情。沒有品牌,就無法獲得消費者的認可,企業就不可能大規模地開展渠道建設。而渠道的建設水平,也直接決定了品牌影響力的擴張程度。但品牌和渠道考驗的都是營銷能力,我們這類企業大都只具備生產的能力。”張成斌認為,雖然從觀念上,不少外銷企業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但真正要突破這種發展的局限,距離還很遙遠。
而在這個突破的過程中,必然要繳納高昂的“學費”,這讓不少企業望而卻步。
“外貿主要是做服務,內銷主要是做市場,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外貿轉向內銷,必然要付出高額的經濟成本來開拓市場,而市場開拓的重要支撐就在于品牌知名度,但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的認知和接受往往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多數企業的轉型之路,實際上是陷入了一個萬劫不復的怪圈。”張成斌告訴記者,在權衡了利弊之后,不少同行依然頂著微薄的利潤,堅持做外貿。
“其實,對這個行業而言,不僅僅是我們這些外貿企業需要塑造品牌轉內銷,就是那些在國內發展不錯的企業,其品牌知名度也需要繼續提升。梳理一下在國內熱銷的皮革品牌,我們不難發現,高端市場依然被外資品牌占據,我們國內也只有一些區域品牌在地方上可以和這些品牌抗衡。”最后,張成斌表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