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曾經遙望工業文明高級階段
中國紡織長期以來作為工業化的學習者追趕目標明確。在后工業化時代,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從追趕者到超越者,從工業文明的學習者到生態文明的創造者,大多數企業尚未做好角色轉換的準備,從模仿者到創新者的能力培養與人才儲備不足。
中國紡織工業現代化受益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紡織向生態文明的轉變的成功,則取決于后30年的中國社會、經濟、政治體制的深入改革。資源壟斷、分配與機會不公、貧富差距、增長失衡和中小企業生存條件惡化等,與工業文明高級階段尚有差距,實踐生態文明任重道遠。
中國紡織生態文明體系建設目標
從兩次工業革命創造的工業文明,到新工業革命倡導的生態文明,這是巨大的歷史跨越。中國紡織對于自身生態文明建設有著明確的四大目標——
基于市場生態的產業文明
市場生態(eco-market)即多元化的市場,多樣化的產品,競合的市場競爭,均衡的供需,健康的消費,物質的時尚和精神的時尚內涵。
面向市場準確預測動態并作出快速反應,柔性生產,即時供應(JIT),面向市場多樣化需求和精準定位,精細市場對應劃分產品的差異化,優化有效供需,最大限度減少結構差距,降低資源浪費與市場流失,以新產品的創意和研發,將紡織工業品做成時尚品和藝術品,紡織企業需要技術員和管理員,更需要設計師、藝術家和創業營銷者。
基于產業生態的產業文明
產業生態(Eco-industry)即充滿創新潛力的產業組織,均衡有序的產業結構,共生共榮的產業關系,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增長。
中國紡織產業要構筑協同合作、和諧均衡的產業體系,東中西部特色集群、制造基地、貿易平臺和時尚中心要布局合理,高中低端層級結構清晰,縱向產業鏈無縫鏈接,發揮產品品類多樣化、產業部門多元化、產業鏈環節專業化、相關支持產業齊備的優勢。
紡織企業要從制造者轉變為智造者、創造者和創新者,企業管理更應專精創新、集成整合,體現精于簡、動則活、柔則剛。從廣義的角度講,中國紡織應融合到全球產業網絡中去,從全球價值鏈的被動者成為主導者,全球紡織生態的倡導者。
基于社會生態的產業文明
社會生態(eco-community)是基于公平的可持續高效率發展,基于網絡的產業社會關系(員工、企業、顧客、公眾),使經濟升級與社會升級并行的企業社會責任,構建和諧、均衡和包容性的產業社區。
紡織業要從食物鏈經濟向包容性增長經濟,從線鏈式關系向網絡關系、從單角色向多角色轉變。顧客既是服務對象,也是資源和價值創造參與者,供應商與客戶不再是供需的對手,更是利益相關者和戰略合作者,紡織企業管理應擴展到精巧的價值鏈治理模式,兼顧社會和相關利益者的商業模式和運營策略。
基于環境生態的產業文明
環境生態(eco-environment)是立足于人和自然合一的大生態的清潔生態,生態消費,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基于永續發展的資源再生,經濟循環。
紡織企業要尊崇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生命觀和價值觀,節能、減排、低碳、降能、實現清潔生產、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避免冗余的質檢和過度消費,提供社會和地球能承擔的,消費者可支付的清潔、健康、高品質的產品,從改造世界到認識世界、尊崇世界,從征服自然變為敬畏自然、學習自然生態、完善社會生態。
{page_break}
后工業化紡織服裝業的生態文明
轉型期產業創新實踐
“特征分化”
中國紡織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轉型表現在——
一,從規模化量產化,轉向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
二,從強調資本效率和勞動效率,轉向全要素效率、生態效率和碳效率;
三,從生產導向,轉向市場導向,從產品導向轉向顧客導向;
四,從效率規模優化,轉向基于公平的效率以及長遠社會和利益優先下的效率;
五,從復制標準工業品,轉向創造時尚品、藝術品;
六,從工程技術主導,轉向“技術+藝術+營銷”集成主導;
七,從鏈式經濟,轉向網絡經濟、循環經濟;
八,從大吃小、強吃弱的食物鏈,轉向協同集約競合的價值網;
九,從征服、壟斷、霸權、惡性競爭、零和博弈,轉向生態多元化、模式多樣化的共生共榮模式。
紡織業的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特征
置身全球產業鏈治理端將如何自處
中國紡織將從全球產業鏈中低端鏈環到全球價值網的治理端。工業化中的專業化分工的極致是全球分工。按比較優勢和自然稟賦等決定的全球分工就構成全球產業鏈。在買家驅動和資本(包括品牌資本、智力資本)主導的時尚產業中,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紡織品受到兩端排擠,只能獲得不足一成的價值,這顯然不合理。
中國紡織目前無法改變作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的事實。但中國紡織通過行業整合,改變產業鏈各環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以鄰為壑的狀況,通過技術和產品創新提高市場領導力,通過產業升級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治理能力。
中國紡織要形成專業簡約(Simplicity)、靈活柔性(Flexibility)、移動重組(Mobility)的產業生態,充分發揮中國資源優勢(天然纖維等)和綜合優勢(產業鏈和商品鏈),成為世界紡織價值網的治理端。
“治理端”并不是“霸權中心”,而是更依靠價值關系維系的包容性共同發展的思想和戰略。在紡織全球產業網絡中,中國是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這是中國的比較優勢所決定的。中國紡織將繼續以價廉物美造福全球。但另一方面,只強調出口的工業化初的單邊貿易思維和僅以出口拉動的增長模式已日漸式微。而進出口均衡、內外需并行是可持續的中國紡織出口必要條件,構造健康的紡織全球產業網絡——中國紡織賴以生存的空間。
中國紡織經濟增長方式“升級版”從增長效率優先到公平效率導向
工業經濟相對于以往任何經濟形態是最公平的體系,但這是在資源和財富面前的分配和機會的公平,是效率優先的公平。工業文明之初的資本積累過程中就有不公平,資源集中和獲得過程中就有不公平,按資分配還是按勞分配更是觸及工業社會體系的時代難題。
從另一個角度講,市場經濟逐利的理性和不受約束的資本擴張,無限制的攫取資源,不計后果的環境破壞,以壓榨工人、惡劣的工作環境和巨大的社會成本為代價獲取私利,造成同代間不公平,資源透支和環境破壞傷害了下代人的利益和生存,造成代際不公平。更重要的是這種逆選擇(即劣幣打敗良幣)將使社會退步,人類文明衰敗。
中國紡織應率先認清體面勞動、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產品安全是升級轉型的契機。中國紡織應構建公平的綠色框架(政策、規則),制定以綠色效率為導向的路線圖,通過綠色集約化的技術、工藝和裝備,改變粗放式的增長模式,提高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本投入的全要素產出效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