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與企業助力中國紡織人才建設
為有效推進紡織行業人才建設,第二屆中國紡織行業人力資源發展論壇于6月29日在蘇州圓滿召開,此次論壇為期兩天,匯集了政府要員、資深專家、名企高管和學術界人士等權威性嘉賓200余人。
以“人才優先、跨越發展”為主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人才交流培訓中心主辦的這次論壇探討了新形勢下紡織行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之道。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紀朝在致辭中表示,目前國內教學教育結構不盡合理,重視學歷、文憑教育而忽視后繼教育及職業再教育。他希望無論是學校還是企業都能重視行業人力資源的發展工作,轉變和樹立人力資源共贏的局面,從而實現紡織行業的轉型升級。
21世紀“人才”最重要,而“人才”的輸送離不開學校的教育。江蘇省教育廳原廳長王斌泰在致辭中介紹了江蘇在教育及培養人才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他表示“江蘇作為紡織工業的發源地,為全國紡織企業輸送了大批的紡織人才,今后也將配合學校不斷加強紡織服裝專業人才的培訓,成為紡織院校發展強有力的后盾。”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李土金則從傳統文化方面為現場嘉賓帶來了激情洋溢的演講。他講到傳統文化的思想對企業用人之道的作用,企業高管如何運用傳統文化的人生智慧將企業做大做強。博學多才的李會長在現場還為嘉賓即興表演了魔術,瞬間將論壇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中國紡織人才交流培訓中心主任馮國平為現場嘉賓做了人才建設工作報告。馮主任解讀了目前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的新挑戰和機遇,并表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作為強有力的行業組織將從科技、品牌、可持續、人才四個方面進一步落實紡織“十二五”規劃和《建設紡織強國綱要》,積極開創我國紡織行業人力資源發展的新局面。關于人力資源建設的思考,馮主任從人才的需求和供給變化、科技進步帶給傳統生產革命性的變化、品牌建設和拉動內需的關系、人才建設從基礎做起這四點分別剖析、闡述。
在人力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面,由中國紡織人才交流中心推動的全國紡織服裝遠程教育培訓網(www.texhrc.com),作為交流學習平臺則是為紡織服裝中小企業服務的公益項目,為中小企業員工培訓學習提供了專業渠道。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同時也離不開企業高層對經濟形勢的審時度勢,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主任孫淮濱為企業代表分享了2013中國經濟形勢的分析。孫主任列舉了1-5月份紡織服裝行業內外銷市場的數據,他表示2013年外部環境、內部壓力并沒有減輕,企業要保持者樂觀謹慎的態度。就應對之策而言,一方面行業和企業要向政府反映棉花政策等方面的訴求,另一方面企業自身的結構調整、產業的轉型升級也是重中之重。
關于“新環境hr的挑戰與應對之策”話題,北京博思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晶為現場嘉賓做了深入的探討,“目前人才短缺已經成為ceo心頭之痛,人力資源結構發生變化、員工的穩定性等問題成為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挑戰”。如何應對則是hr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李總給出了幾點建議,即hr自身做出轉變,首先調整人力資源自身組織架構,同時解決痛點問題,推動企業文化再造,加強人工成本管控,優化體系從而加速人才培養。
作為學校代表,來自南通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的王毅院長做了題為““知行并進、學做合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的演講。通過多年教學體會,王院長分享了其培養人才,向企業輸送人才的經驗。
本次論壇的一項重要環節,是具有先進人力資源體系的企業分享其人才培養管理經驗。來自全國各地的10余家優秀紡織龍頭企業代表就如何用好人、管好人、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源的戰略優勢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句“鴻星爾克,to be no.1”家喻戶曉,鴻星爾克集團人力行政中心總監李啟明為在場嘉賓分享企業用人之道。李總介紹了鴻鵠學院的人才梯隊建設,成功形成以“內部培訓”、“技能培訓”、“學歷教育”三駕馬車的教育體系。德才并舉、共同成長的人才戰略相信會將鴻星爾克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服飾品牌。
波司登人力資源經理王平分享了波司登特有的儲備人才培養體系。即通過四個標準即標準化校招體系、標準化培訓體系、標準化課程體系、標準化后勤管理體系來保證波司登人才建設。
在如今經濟快速增長的社會環境下,如何建立人才管理機制,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建立校企結合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輸送體系都是行業、企業、學校應該思考的問題。在今年“就業難”的 大背景下探討人才問題,本次論壇共享了最全面、最專業、最實用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智慧,行業與企業共同推進中國紡織行業人力資源管理的規范和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