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商務部均否認外資大撤離中國 黨報指外媒故意炒作
8月12日,《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采訪專家及有關部門觀點認為,近來確有外資撤離現象,但不能得出大規模撤離中國的結論,國外媒體故意渲染中國投資風險。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稱在各種數據之中,國際收支平衡表相對而言更能準確地體現資本跨境流動的狀況,但很難準確區分流出中國的到底是外資還是內資。金融危機初期,境外的資產價格下跌,所以中國不少企業和個人都在境外投資,進而把資本向外轉移。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也認為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一說不符合實情:從目前來看,外資的撤離基本符合市場運作的規律,外資的變動主要受回報率的影響,但總體來看,我國仍是世界第二大利用外資的經濟體。
外管局有關部門負責人7月也提出了支持數據,證明中國目前并沒有出現外資主動集中撤離的跡象:
1、FDI和證券投資跨境資金凈流入仍在增加。6月份FDI資本金跨境凈流入119億美元,環比增加14%;證券投資凈結匯15億美元,環比增加2.5倍。
2、FDI撤資規模保持在較低水平。2013年上半年,FDI撤資購匯3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7%。
3、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利潤匯出變化平穩。
至于為何外媒渲染中國投資風險,復旦大學全球投資與貿易研究中心主任袁堂軍分析稱,因日本是中國外資第二大來源地,許多針對中國的言論正是發源于日本,甚至出現了針對中國的特有詞匯“China Risk(中國風險)”。
對于外資為何撤離,采訪發現,部分外資撤離主要源于經營成本增加,更多是一種出于投機或投資的短暫調整,不影響大局,熱錢流出也并非壞事。
中國擁有巨大市場與發展潛力,外資增加對中國的投資是必然、長期的趨勢。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指出:
熱錢往往是一種短期投資或投機的資本,因此熱錢過多流入對經濟并非是一件好事,各國政府也會采取措施來防范熱錢大規模涌入所帶來的風險,如本幣快速升值、通脹壓力上升等。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說:
早期外資到中國投資主要是看重低價的土地、勞動力等,現在更看重中國龐大的市場。盡管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逐漸提高,但是中國勞動力素質也有了大幅提高,能夠承載附加值更高的加工工作。
同日中國之聲報道,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提到中國利用外資時指出,今年前六個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量下降9.18%;但是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卻增長4.9%,這“一升一降”的背后,反映出我國利用外資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現在來華投資的企業規模在擴大,投資領域已經從原有制造業拓展到各類和高端制造業、服務業,并占了相當大比重。外商投資的企業規模和投資金額比過去有明顯的提高。
中國政府堅持對外開放的方針是堅定不移的,中國積極利用外資的政策沒有也不會改變。
我們相信,依法查處違法企業將有利于增強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信心,而不是相反。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近來也表示:
在事實上這幾年來中國利用外資一直是非常穩定的,而且今年上半年是增長的。增長是來源于美國、歐盟和日本,所以我預測今年的整體利用外資的形勢是穩中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增長幅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