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制造業之殤:全球制造業的再分配已經開始
孔雀東南飛
在中國逗留數年之后,像候鳥一樣四處遷徙的阿迪達斯工廠,終于要和中國說再見了。
2012年,阿迪達斯公司宣布,將關閉其位于中國蘇州工業園的唯一一家在華自有工廠。其書面理由是“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考量”。
但業界分析,阿迪達斯此舉可能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隨著中國工人工資水平的不斷提升,阿迪達斯更希望前往諸如東南亞地區尋找更加廉價的勞動力。
但與同行相比,阿迪達斯已然算動作慢的,其競爭對手耐克,早在2009年就關閉了位于江蘇太倉的在華唯一鞋廠,而Clarks、K-Swiss、Bakers等國際鞋業巨頭也早已紛紛增設在越南、印尼的生產線。
近日,越南國家通訊社宣稱,耐克的運動鞋在越南的生產規模已經超過在中國的生產規模,成為世界最大的耐克鞋生產國。“目前,越南紡織服裝、鞋類和皮包企業不斷接到新的出口訂單,且數量日益增多,其訂單主要從中國轉向越南。”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日本越來越多大型服裝廠商也加速將生產重心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
日本三陽商會計劃自8月中旬起,在緬甸開始生產面向2家百貨店的女裝品牌羽絨服,今后男褲等的生產也將轉移到緬甸;日本TSI控股有限公司也計劃在2015年度之前,將目前僅為10%左右的東南亞生產比例提高至30%左右。
三井物產、丸紅、三菱商事、日本世界服裝公司、伊藤忠商事等企業也紛紛表示將提高在東南亞國家的生產比例。
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理事桑山信雄則表示,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勞動力成本提高不可避免,很多日本企業向東南亞轉移訂單或者生產,也是尋求低成本優勢。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日前發布報告稱,2011年流入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為1170億美元,增長26%,增幅遠遠超過同期中國的不到8%。{page_break}
回歸本土及周邊
國際品牌在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產能的同時,不少時裝品牌也在本土周邊發掘合適的供應商,西歐周邊不少國家正成為新的時裝制造中心。
從中國采購的成本呈上升趨勢,但還算得上低廉,因此時裝品牌決定改由“摩洛哥制造”或“摩爾多瓦制造”,并非完全出于成本考慮。
瞬息萬變的消費者行為是時裝業需求的主要推動力。業內公司需靈活應變,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Zara能在短短數周內就在店面推出與T臺走秀相仿的時裝,目前其60%的產品在歐洲或周邊生產。
意大利內衣品牌La Perla設計師比安奇表示:“在土耳其和突尼斯生產服裝的成本當然高于中國制造,但把中國加薪幅度考慮在內,其實成本也沒高多少,而且土耳其和突尼斯離意大利要近得多,對我們來說更方便,能更好地把好質量關。”
去年底,該品牌已將旗下大眾品牌Studio La Perla生產線從中國移至土耳其和突尼斯,并將睡衣采購從中國移至葡萄牙。
此外,中國工廠方面提出的條件更嚴格,這也讓時裝公司在考慮是否與中方合作時不得不三思。
法國時裝品牌Barbara Bui和艾格近期也將部分生產業務移至更靠近本土的地區。
這些品牌表示,中國生產商不斷施壓,提出的訂單規模太大,這樣可能導致商品積壓,以致不得不打折促銷,進而損害品牌形象。
另外,中國國內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以及勞動力的短缺,也使得中國企業不愿與歐洲的中小服裝品牌簽訂長期合同。
與此同時,全球發達國家市場對制造業“爭奪”正在導致中國轉向高端制造業的努力受到額外沖擊。金融危機讓全球市場重新發現了實體經濟的價值所在,美國政府提出的“制造業回流”政策被視為歐美發達國家重新發展制造業的代表。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不久即表示,將來美國可以通過重建它在制造業的能力而取勝。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服裝制造方面的就業率在最近有所上漲。
紐約當地設計師約爾里·鄧也同意美國服裝當地制造這一做法。她致力于通過這些服裝制造企業為當地服裝制造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并把產品投放到紐約市場。
2012年9月,約爾里·鄧把她的公司搬到了紐約服裝區的同一座大樓里,作為她的設計和生產的辦公室。她表示,“工人、工廠和供應商這些環節越是貼近,利潤就越容易實現最大化。”
美國公共空間設計組織和美國服裝設計委員會之間的合資企業也正在為當地政府提供一些幫助重建服裝制造業的建議。{page_break}
中國變成“進口國”
在孟加拉國阿爾森的工廠里,數百位工人正在忙碌著為海外客戶趕制毛衣。阿爾森工廠里的毛衣不是運往美國和歐洲,而是被出口至中國。
盡管由于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訂單減少,但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訂單日益俱增,這讓阿爾森感到欣慰。
他說:“幾年前,我工廠里的衣服只有5%是出口至中國市場。如今,向中國的出口量增至20%。”
他希望,在未來幾年里向中國的出口量能繼續保持增長。
中國是服裝制造與出口大國,因此中國服裝品牌將眼光投向孟加拉制造衣服顯得有些奇怪。其實,造成這種轉移的原因非常明顯。
來自中國四季時裝公司的羅莎·達達認為,因為中國工人工資的增長及制造成本的攀升,中國工廠不再具有競爭力。
而東南亞國家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及零關稅準入或會使在未來幾年內來自中國的訂單得以快速增長。2012年,孟加拉出口至中國的服裝貿易額躍至1億多美元,而幾年前僅有1900萬美元。
南通新高是最早一批到孟加拉國開設服裝廠的國內公司,該公司董事長唐群介紹,2009年,由于國內人力成本持續增長,唐群嘗試性地在孟加拉國投資2300萬美元設立了一個獨資工廠,主要生產T恤衫、襯衫等服裝。
“襯衫可以做到18美元一打(12件),孟加拉的工廠還可以賺錢,換了國內的工廠,肯定賠錢。”唐群告訴記者,孟加拉國的人力成本非常低,月薪只有70到100美元,幾乎是國內服裝工人的五分之一。
而中國震洲(柬埔寨)公司剛剛在柬埔寨開辦第三家服裝廠,該公司經理鄭勝忠向記者表示,“實際上,自己也是迫于勞動力價格上升才搬到這里的。歐美不少合作了十幾年的老客戶把訂單交給我們時,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把廠建在柬埔寨,降低他們的采購成本。”
“我很理解,誰不希望以更低價格拿到進貨呢?”他稱,歐盟2011年1月宣布啟動新普惠制,柬埔寨生產的服裝可以免稅出口到歐洲市場。
從當年鹿王在馬達加斯加建廠,到紅豆在柬埔寨建立西哈努克工業園區,到凡客決定把部分產品放到東南亞國家生產,國內紡織服裝企業向外轉移的步伐從未停歇。
顯然,全球制造業的再分配已經開始,雖然目前還只是最初階段,但越來越多的事例無不彰顯著,中國服裝制造企業正行走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中國制造”未來面對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