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制造業與東南亞國家服裝制造業優劣勢解析
配套產業、交通基礎設施落后以及工人素質不高是東南亞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
現在說中國服裝制造業大規模轉移東南亞為時尚早
轉移之路不平坦
從2012開始,凡客誠品通過國內的供應商,將一部分T恤衫、襯衫的訂單下到孟加拉國的服裝企業,雖然價格便宜,但凡客并沒有將大量訂單都轉移到這些東南亞國家。
凡客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凡客的供應商在孟加拉國、越南等國家都有代工廠,“這些國家的人力成本雖然低,但是算上物流、關稅等,進口到國內再銷售,整體成本只比國內生產低15%左右”。
另外,凡客發現,這些東南亞國家的代工廠最大問題是交貨周期往往需要兩三個月,這對于一些季節性服裝是致命缺陷。
“就拿夏天的女裝來說,每年甚至每個月都有流行款和流行色,凡客主打快時尚,必須快速反應,如果兩個月才交貨,夏天變秋天了,再便宜也賣不出去。”凡客相關人士說。
事實上,目前國內外企業在東南亞國家生產的都是一些對于季節性要求不強的服裝,比如內衣褲、經典款的格子襯衫、休閑褲等,即使今年趕不上趟,來年還可以接著賣。
低廉的人工成本是東南亞國家吸引國內外企業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事實上,隨著東南亞國家工資水平的上升,工人罷工要求進一步加薪的情況時有發生。阿迪達斯“血汗工廠”事件后,柬埔寨勞工部長發布通告稱,自2012年9月1日起,柬埔寨的紡織、服裝和制鞋工人每月最低工資提高到83美元。
越南政府近年來也多次上調最低工資標準,2011年10月,越南將此前規定的外資企業最低月工資標準均調整為200萬越南盾。盡管如此,仍未達到越南工人的要求。據越南紡織業工會統計,國有大企業工人變動比例為15%至20%;在一些中小企業工人變動比例為20%至30%;而在一些外資企業里,這一比例高達40%。
柬埔寨恒睿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沉告訴記者,由于外國企業競相抬價吸引工人,柬埔寨勞動力成本從每月60美元上漲到120美元只花了2年多時間。自2011年起,勞動力成本上漲速度“快得驚人”。
柬埔寨溫州商會常務副會長姜建華也表示,盡管東南亞一些國家人工成本相對較低,但實際上,越南的服裝制造企業的管理成本已經接近中國國內,沒有太大優勢。此外,越南法律體系相對落后,稅收制度不透明也是很大的制約因素。泰國的服裝制造企業成本太高,很多地方甚至已經超過中國。柬埔寨的政局相對穩定,人工便宜,但赴柬埔寨投資也需要注意配套產業、交通基礎設施落后以及工人素質普遍不高帶來的問題。
面對,不斷前來咨詢進軍越南事宜的日本紡織服裝企業,日本駐越南銀行也發出警告稱,越南經濟發展存在高風險,不推薦赴越南發展,“越南制造”不如政策更穩定的“中國制造”靠譜。
日本駐越南銀行人士認為,中國有很多廠商常年承接日企訂單,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實力。但在越南,不僅面輔料難以采購,高速公路等物流網絡也較為落后,目前越南尚難以取代中國成為新的生產基地。
目前,很多早期進軍越南的韓國紡織服裝企業已經開始考慮將其工廠搬遷。{page_break}
不會一蹶不振
在喬布斯去世之前,奧巴馬就逼他,要求其把在中國的代工廠——富士康搬到美國。
富士康董事局主席郭臺銘表示,把iPhone、iPad生產線搬回美國,加錢事小,一臺多個十塊美元,還是能賺回來。但問題你供應鏈沒有啊!
“供應鏈”一詞道破中國制造30余年積累的真正競爭力所在。
“與越南等地依賴進口不同,中國有不少發達的工業集群,上下游產品供應充裕,例如珠三角、長三角眾多緊密聯系的批發市場,可充當不同生產商、零售商和客戶之間的平臺,減省其時間和成本。”香港貿發局高級經濟師黃醒彪表示,雖然中國勞動力成本較高,但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也更勝一籌,中國制造企業能處理較高增值的工序。
日本流通科學大學教授辻美代也認為,從原料纖維、面料到成衣生產,中國的產業鏈條成熟度在短期內是沒人能夠替代的。辻美代列舉的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日本進口的紡織服裝產品超過80%都是來自中國。
“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力有所下降,但產業鏈的完善、成熟程度,其他東南亞國家仍無法企及。”辻美代稱,“短期之內,紡織服裝產業‘工廠’仍然會留在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和服裝制成品的出口國,其他地區根本無法替代中國的出口量。另外,在產業配套、規模生產、工人整體素質以及生產技術等多個方面,中國仍然占有優勢。
所以,多種因素都讓中國目前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仍然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而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將很難在短期內復制出中國當前所具有的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
而且,即使是在生產要素價格上升的情況下,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仍然有廣闊的國際與國內市場空間。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很大,不可能像日本、韓國那樣,在生產成本上升的時候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全部轉移到生產要素成本更低的國家。
對于當前國際品牌訂單開始向東南亞轉移,安徽省服裝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醒并不是很擔憂,他表示,“雖然中國和東南亞一些服裝廠無法拼成本優勢,但我們在快速反應和制造檔次高的差異化生產上還是有生命力的。”
2011年底,中國社科院發布《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2) NO.2》。報告顯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產業,產品市場占有率世界第二,生產力是是意大利的6倍、德國的7倍、美國14倍。
“這就意味著這個產業很強的國際競爭力,確實有著堅實的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產業組織室副主任郭朝先說。
事實上,盡管國際對東南亞制造業的投資迅速增長,但渣打銀行亞洲研究部主管許長泰對記者表示,這并不表明制造業從中國向東南亞的重大轉移。
他認為,一些國際企業正在尋求多樣性的可能,主要是考慮到在中國經商成本的上升,以及為了規避一些國家對“中國制造”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風險。
同時,許長泰稱,中國服裝制造商已不再只是為出口而生產,中國國內需求正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現在說中國服裝制造業大規模轉移東南亞為時尚早。”
“很多日本企業向東南亞轉移訂單或者生產,也是尋求低成本優勢。但是日本企業只是將附加值較低的產品向越南、緬甸等地轉移,日本紡織服裝行業奉行的是‘中國+1’的策略分散風險、降低成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理事桑山信雄說。
在他看來,東南亞很多國家的技術、工藝不如中國,無法滿足日本企業更多的中高端時裝訂單生產需求。{page_break}
價值得到認同
“將‘中國制造’與廉價、低科技含量產品劃等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歐紡織聯盟中國代表朱金瀟表示,過去10年,“中國制造”產品的品質得到大提升。
朱金瀟表示,多年來,歐美國家的企業樂于進入中國這個獨一無二的加工市場,中國企業為全球的消費者提供了高質量和科技含量不斷增加的產品。中國企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可以信賴的加工伙伴。
“目前,價格優勢已經不再是歐美企業到中國采購的主要考慮因素,各國企業尋找的是質量穩定和貿易可靠性。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這都是中國供應商所具有的而其他競爭者無法比擬的優勢。”朱金瀟說。
她指出,消費者的選擇是中國產品暢銷世界的關鍵。今天,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多數的消費者已經認識到“中國制造”的產品也可以是高質量的產品。“中國制造”的聲譽也隨著其成為歐洲市場消費者日益離不開的重要商品而改變。
同時,歐洲紡織服裝從業者對“中國制造”有了全新的認識,認為中國企業現在不僅僅是供應商,更是各國紡織服裝企業的重要合作伙伴。
“在做生意時,信任是關鍵。中國的企業現在已得到歐洲消費者和紡織服裝業界的充分認可。歐洲的企業和消費者愿意為品質日益提高的‘中國制造’買單。”朱金瀟說。
呂政也認為,中國的優勢短期內很難復制。“從目前情況看,大多數海外買家已經接受了中國產品漲價這樣一個事實,所以,并沒有出現訂單大規模地轉向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現象。”
事實上,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品牌的服裝都在中國有加工,“中國制造”正通過科技創新成為高品質產品的代名詞,贏得世界的尊重。
當然,不可否認,勞動力工資高漲、人民幣升值等讓曾主要靠低成本取勝的中國服裝制造業危機重重。前段時間公布的2012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就凸顯了制造業的窘境。榜單中共有272家制造業企業上榜,比2011年減少7家,這已是數量連續減少的第5個年頭。
但由此對中國制造優勢進行全盤否定還為時過早,無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制造仍存在較強競爭優勢。
目前中國紡織服裝業正進行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原本只是國際分工鏈條上的一小節,現在已發展為較長的鏈條,進而可成長為跨國公司,并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