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洋品牌的高價問題 價格畸高誰之過
如今商場內洋品牌的價格越來越離譜,高于成本價十倍甚至數十倍并不鮮見。盡管這樣的銷售價并不合理,但在短時間內卻無法改變,這其中既有商家的原因,消費者本身跑偏的消費觀念也同樣難辭其咎。
商家的過度包裝故意抬價是導致商場洋品牌價格畸高的最大內因。即便有些外國品牌在當地并不是十分有名,甚至屬于比較便宜的中低檔商品,但在進入中國后卻搖身一變被包裝成了高檔品牌。例如Only就是在德國超市里賣的牌子,在國內卻成了大都市白領的選擇。這些遍地開花的洋品牌最愛的就是高檔商場,躋身華麗大型購物中心當中,自然也就身價不菲,但并非所有洋品牌都“血統純正”。
一些品牌在外國本土已被消費者熟知,其價位、檔次都沒有太多調整空間,但是到了中國就成為了消費者眼中的全新外國品牌,廠家便可以重新定位其價格。例如國際品牌的牛仔褲在中國定價平均為80 0元左右,而在美國相同牛仔褲的平均定價在50美元左右。
即便是像Prada、Boss、Coach等這樣的國際一線大牌,消費者實際上拿到的產品很多也是在國內生產的,只是多背了個國外產品的標志,但銷售價格卻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的售價。斯密街商務咨詢公司在對比了中美兩國50個品牌旗下500件商品的價格后得出數據,中國出售的服裝價格比美國平均貴出70%。
如此不合理的價格最終自然要消費者承擔,然而這些消費者看似是“受害者”,但其盲目崇洋的非理性消費觀念也成為了間接推高服裝價格的“幕后黑手”。現實中一些國內服裝品牌提價或者高價往往并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同慘遭冷遇,在價格基本接近的情況下,大多數消費者卻會欣然接受洋品牌。這顯示了中國服裝消費的不理性,他們當中很多人急于用服飾或者用品來證明“我不窮”,用穿著代表著自己的品位。
熱衷于購買外國品牌的消費者,往往分兩種,一種是沒有品牌鑒別能力的有錢人,二是盲目迷信外國品牌卻又不愿意花更多錢買一線品牌的消費者。在消費者看來,“貴的就是好的”、“外國的就是高檔的”的消費心理深深影響著商場,商場在招商的過程中,也變成了只認洋品牌。而對于代理商來說,一件衣服如果標價1500元和1900元買的人一樣多,為什么不把商品價格標到1900元或者更高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