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計師面臨的生存考驗
最近一段時間,兩件事情帶來頗多感觸和思考。其一,淘寶狂人的某友看到大牌的新款,興沖沖地跑去掛著同樣照片的淘寶店選衣服,卻極度疑惑:為何翻了版的衣服會那般難看?其二,在天津開設定制工作室的同學,極其自得地在電話中說自己親手采購回面料設計的新款漲了30%的價格,依然供不應求。
似乎在表面看起來,這兩個例子放在一起應當是提倡原創反對抄襲的極好佐證。但事實上,買淘寶衣服的朋友并不缺少各種大牌的限量版,而做定制的同學也不乏從網上找來圖片提供給顧客參考。所以,由兩個小事情帶來的思考是:中國的時裝設計師們在未來如何生存?
與第一個案例相仿的是遠在深圳經營設計工作室的另一個朋友——從英國學習服裝設計海歸的溫莎莎,作為既有國內服裝高等教育基礎,又在西方開放式的時裝教育和企業體系中經過磨煉的新生代設計師,現在極度擔憂的并不是來自資本或者業務方面的壓力,而是再過幾年后,誰能幫她高效優秀地把創意思想轉化成高品質的時裝產品。
目前在國內,隨著產業的細分化,有相當部分僅僅會畫小人的設計師可能一樣生存得很好,他們不會自己動手打樣、裁剪、縫制,更不要說設置工藝流程、流水線布局等。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中國已經是世界級的服裝生產大國,沒有什么做不了的東西。但作為服裝生產大國持續多年出現的企業用工荒,反映的不僅僅是隨社會經濟結構調整而出現的人才轉移,更突出反映了服裝產業缺乏一支強大成熟的服裝產業工人來支撐時裝創意實現的尷尬。或許在今天,我們可以說時裝設計師們不缺才華、不缺想法、不缺創意,缺的是如何將思想變成現實的手段。換句話說,未來制約中國時裝設計師才華表達的,不是天馬行空的創意思維、出人意料的推廣、高端先進的材料、驚世駭俗的發布、對外交流的語言障礙等等,而是能夠支撐其將思想轉變為產品的忠誠于職業、適合現代品牌產品生產節奏、對新型技術設備具有相當強學習操作能力的新一代產業工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拋開抄襲基于無奈或是敢于無恥的爭論,單就服裝產品的品質程度而言,剛剛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號稱出于滿足消費者需求,借鑒整合了若干歐洲品牌新季產品的某設計師在時裝發布上呈現出的似是而非的服裝,就非常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更不用說在巴黎或米蘭大牌發布會后幾個小時就翻版出貨的淘寶店了。{page_break}
第二個例子,突出代表的是當前遍布大江南北的所謂設計師個人高級定制工作室,有不少設計師朋友正在以這種工作形態生存著。這一形式在產業的火熱一如15年前紅遍全國的“師企合作”,似乎便是時下的真理一般。以80后90后時裝設計師為代表的大量自由設計師,開始成為各種時尚類和大眾類媒體的新寵,在持續的輿論引導和深諳交互信息環境自我炒作的設計師個人的努力下,消費者尤其是網絡消費者對于這些年輕設計師的認可度相當高,一批這樣的設計師被稱為中國時裝設計的當代力量乃至未來謀求國際話語權和成就大師的希望。人們在熱切地期盼著他們出人意料的概念秀,而不會留心發布會之后那些服裝最終走向何方;人們興奮地議論著設計師又和哪位明星牽手合作、上了哪個紅毯、出席了哪個活動,而會刻意地漠視服裝使用的低廉材料和粗糙做工。更少有人知道,其實那幾位家族有錢純粹玩票的設計師,工作室一年的經營收入還不到20萬元。
雖然21世紀前后的20多年,人類的生活方式、生存空間、心理訴求、信息交流、材料使用的變化遠遠超過了過去近千年的總和,時裝設計師的社會地位、工作方式、工作環境等與社會生活中出現的變化息息相關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中國時裝設計師們的未來就會如他們這般生存發展下去嗎?他們能夠代表中國服裝產業和時尚力量走向國際市場謀求時尚話語權嗎?
出現在包括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等平臺上的設計師中,年輕的面孔和不熟悉的品牌名字所占比重逐年增大,這是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可能更多的人相信,不做時裝發布會就不算設計師,設計師需要受到尊重,需要美女和鮮花的簇擁,需要在媒體前張揚個性。這種受表面西方設計師影響的價值取向,大抵是活躍在時尚雜志廣告大片中的新生代設計師從業的根本動力。
當然有一頂帽子,他們誰都不會舍棄,即“時尚流行的締造者”。所謂流行,需要市場價值的直接證明;所謂締造者,大抵該像神話人物般,從無到有創造出某個事物來。雖然人人希望,而這頂帽子不是誰都能夠配戴上的。國內著名企業家苗鴻冰早就曾言:“市場是檢驗設計師業績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很多設計師,在閃光燈下、T型臺上非常耀眼、非常奪目,但是我想你們還應該捫心自問,在市場上你的地位在哪里、在市場上有誰認識你?”一年只給明星提供一兩件禮服、營業額不過20萬元的設計師好意思說自己締造流行嗎?能撐得起中國時尚的未來嗎?{page_break}
不可否認,在新生代設計師中,無疑有才華出眾也市場認可的人存在。特別是在這個個性消費前所未有強大的時代,除了各種以規模雄踞市場的成衣品牌外,設計師品牌也被高度認可,大量設計師品牌集合店的出現,以及包括中國國際時裝周今年設立的10+3Showroom在內的各種專業平臺的支持,是這些設計師走向成功的基石。但誰也無法確定未來市場的主體就是設計師品牌,他們肯定就能拿到時尚話語權。
在剛舉行不久的武漢時裝周時尚論壇上,清華美院的肖文陵教授提出這樣的觀點:國際時尚體系上游的特征是新思想、新概念、新技術,擁有話語權、傳播權;國際時尚體系下游只提供資源、生產和市場。中國服裝30多年的發展一直是將西方(上游)的現實作為自己的理想,并不斷復制、生產成為世界工廠,但在國際時尚領域沒有話語權、傳播權和國際品牌的支撐。中國的時裝體系是應用型,應用著西方的研究成果,實現國際時尚話語權需要步入真正意義的自主創新。
如何實現真正意義的自主創新?或者需要首先建立基于中國經濟文化的時裝生態體系。現代設計,包括服裝設計的標準都是西方人建立的,我們現在遵循的發展方向是西方時裝產業的歷史和現在,雖然現在國際化交流前所未有的深入,但由于文化差異,正如一位西方學者的告誡:歐洲社會并不是像你們看到的那樣。而在這一點上,多年來一直謀求解決中國時尚設計語境如何在國際時尚語境包圍的境況下建立起來的這一問題的設計師張肇達可能有更深的感觸。
而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來看,只有國家的綜合國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擁有了話語權,特定的領域才有可能獲得話語權。也就是說,時尚話語權是屬于實力的衍生物。可以預見,當中國的時裝設計師們伴隨著國家的強大使用著國際化的材料、設計語言、制作技術,通過國際化的渠道進入多元化的市場時,屬于中國時尚的國際化和話語權自然會到來。這樣的愿景在今天的產業現狀而言,似乎已能看到曙光。
短短的近代時裝史發展到今天,全世界也不過僅僅十數人能留名至今,他們被稱為大師。美國的時裝設計大師Oscar de la Renta說:“從前的設計家只不過是裁縫——只會做衣服,賣衣服。今天我們賣生活方式給全世界,我們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也大為改變,這種行業得到更多社會的認可,我認為,所有社會結構最后都依賴于權利與影響力,當然也包括金錢帶來的權利和影響力。”他應該是在對當代的時裝設計領域作以評價,希望,他的觀點并不會代表未來中國時裝設計師們的生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