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談中國貿易體量的虛高現象
傳統的貿易統計方法并不能真實的反映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國際貿易所得中的分配。我國主要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切入全球價值鏈,由于大量使用進口中間投入品而使得貿易規模“虛高”,這種模式雖然使得我國本土企業有機會直接參與國際分工,但由于全球價值鏈“微笑曲線”高價值兩端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所控制。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這也是中國既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貿易大國,第一大制造業大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以及第二大進口大國之后又一重大突破。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推進,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全球價值鏈之中。然而,當前的全球貿易統計框架并不能真實反映各國的貿易量、貿易額和實際貿易所得,傳統以貿易總額為基礎的全值統計方法既不能揭示出各國之間錯綜復雜的價值鏈分工(如中間品貿易),也造成了大量的“重復核算”問題。
2011年以來由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的國際貿易統計改革,讓世人對全球貿易分工和全球價值鏈有了新的認識,WTO正在積極推進國際貿易統計新框架中以“貿易增加值(商品在一國新增價值)核算” 替代“貿易全值核算”。
經濟全球化改變了國際貿易模式全球化發展促進了產品生產鏈的世界延伸。伴隨中間品貿易的迅猛崛起,一國加工組裝的出口制成品中包含著別國生產的投入品,這些投入品可能多次跨境并且多次經海關統計,這就導致以國為單位的全值統計無法正確反映國際產品分工鏈條中各國的實際價值增值。
UNCTAD(2013)報告顯示,全球出口中約有28%是進口國僅僅為了將其作為生產某種出口商品或服務的中間產品而進口,在2010年19萬億美元的全球出口中,約有5萬億美元重復核算。
因為從貿易增加值的角度看,一國的出口產品中,不僅包括國內增加值,也包括國外增加值。國內增加值指一國的出口產品中所包含的本國增加值,這部分增加值由本國生產出口至其他國家或者被折返回本國。
對折返增加值部分的重復計算不僅夸大了中國等國的實際貿易順差,同時也夸大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貿易逆差,不能真正反映全球貿易不平衡的真實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后,中國以高投資和廉價勞動要素投入為特征的模式融入全球價值鏈(GVC),并專注于勞動密集型、微利化、低技術含量的生產、加工、制造或組裝,推動了中國貿易量的迅速擴大和制造業的高速成長。
自2009年起,中國已連續四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貨物出口國,出口總額已經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1%左右。
然而,傳統的貿易統計方法并不能真實的反映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國際貿易所得中的分配。我國主要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切入全球價值鏈,由于大量使用進口中間投入品而使得貿易規模“虛高”,這種模式雖然使得我國本土企業有機會直接參與國際分工,但由于全球價值鏈“微笑曲線”高價值兩端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所控制。
根據我們的測算,在出口部門中,含國外增加值比重較高的部門集中在制造業,其產品出口中國外增加值的平均比重為26.3%,即主要制造業部門的出口超過1/4的增加值非中國本國創造。如果以貿易增加值統計方法計算的中美貿易順差將縮水36%左右,中歐貿易順差、中印等雙邊貿易順差也將大幅下降,中日貿易逆差則進一步擴大。
更為嚴峻的是,虛胖的貿易規模增長非但沒有帶來中國在全球貿易利益分配的增長,反而加劇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摩擦。我國每年貨物貿易順差接近2000億美元,由此引起的外貿摩擦這幾年呈愈演愈烈之勢。
跨國公司通過高價格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低價格出口整機產品,使我國利潤大量轉移境外,卻又被指責中國產品低價傾銷,致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遭“雙反”的國家。
由此看來,提升貿易質量遠比規模增長更重要,中國沒有必要為所謂的“全球第一大貿易國”而沾沾自喜,推進貿易增加值統計,還原中國貿易,重新審視在國際分工中的真實狀況才是倒逼改革的第一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