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可穿戴設備被潑了一盆冷水 需求不足現硬傷
炙手可熱的可穿戴設備被潑了一盆冷水。研究機構Endeavour Partners的調查顯示,目前美國近三分之一的可穿戴設備持有者在半年之內就棄用了自己的設備雖然,在消費市場面臨著尷尬的境地,但其在資本市場依舊是備受熱捧。這主要得益于智能可穿戴設備行業美好的市場前景。然而,目前,可穿戴設備仍處于引導性需求階段,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是國內廠商亟需做的事情。這也是產品剛性需求的內在解決之道。
可穿戴設備消費市場陷入窘境
近年來,智能穿戴設備無論是對各大科技廠商還是投資者而言,無疑是炙手可熱的項目。然而,一篇日前刊登在一國外知名媒體網站上的文章卻給了仍處于發展初期的可穿戴設備市場潑了一盆冷水。該篇文章對可穿戴設備目前所面臨的窘境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文章認為,在經歷了一段爆炸式的增長之后,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功能同質化現象開始變得嚴重起來,同時由于許多可穿戴設備在外觀設計和續航能力上有明顯的劣勢,如今已經有三分之一的消費者在購買可穿戴設備之后將其棄用。
而一項由Endeavour Partners發起的研究也表明,1/3的可穿戴設備在6個月內即被棄用。更糟糕的是,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1個人購買行動跟蹤設備,這些人中有一半不再使用這些設備。該數據與CCS Insight去年發布的數據基本相符,后者稱約有40%的可穿戴設備擁有者已經不再使用這些設備。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支持者認為上面的數據都沒有說服力。但對于智能穿戴設備廠商們來說絕對是非常大的困擾。因為,從理論上講,通常這些購買之后又棄用的用戶都是對科技產品樂于“吃螃蟹”的探索者,如果連這些專業用戶都對可穿戴設備失去耐心,那么未來普通消費者更不會對它們產生興趣。
事實上,國內相關產品的實際銷售情況同樣不樂觀。以掌門科技旗下公司果殼電子為例,其在天貓、京東等主要的網購平臺銷售并不好。據統計,天貓“閩商數碼專營店”上果殼智能手表銷量最多,但累計成交記錄僅77件,而天貓上其他商家月成交率則為個位數,在京東商城上的銷售也是如此。
資本市場仍受熱捧
盡管可穿戴帶設備在消費市場遇冷,但其在資本市場仍舊熱度不減。4月1日晚間,邦訊技術公告稱,擬收購廈門市凌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交易價格不超過2.4億元,從而涉足可穿戴業務。4月2日開盤,公司股價漲停。邦訊技術對可穿戴業務的追逐只是行業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2014年年初大概有80個廠家發布了可穿戴設備。而在A股市場,涉及可穿戴設備的公司都遭到熱炒。此前九安醫療因推出iHealth系列產品,公司股價被持續爆炒,為此公司還發布澄清公告。實際上,資金對可穿戴設備公司的追捧不僅于此。
今年3月,國內智能可穿戴設備公司咕咚網宣布,由深創投進行的領投,融資金額達6000萬元。而這股風潮在2013年就在海外刮起,可穿戴技術廠商Fitbit于2013年8月獲得軟銀領投的4300萬美元融資,作為其主要競爭對手之一的JawboneUp以債務加股權方式,獲得了1.13億美元融資。同時,2013年設立的多只可穿戴基金,或許在今年持續掀起投資熱潮。
對此,研究機構Technalysis Research分析師鮑勃·奧唐奈爾則認為,這種新興的技術類型被過度炒作,智能可穿戴設備近期面臨著“一般的機遇”,只有在五年之后才會發展成為一個“規模可觀的業務”。不難看出,支撐各方資本涌入的是智能可穿戴設備行業美好的市場前景。根據Business insider預測,目前全球可穿戴市場規模約為30-50億美元,未來兩到三年將成長為300-500億美元。而隨著4G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國內可穿戴市場也將迎來爆發性成長。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2013年中國約售出675萬臺可穿戴設備,銷售額為20.3億元;2016年將快速增至7350萬臺,預計銷售額達到169.4億元。進一步說,可穿戴設備領域的產生、發展已顯現巨大的潛力,這就要求廠商亟需有更多的生存技能支撐。
行業尚處引導需求階段
目前,可穿戴設備仍處于引導性需求階段,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要成為剛性需求,有很多問題還需要解決。這一過程可能比較漫長,4-5年后可能慢慢變成主流。
“雖然大家都對可穿戴市場的熱情很大,但是很可惜,整個生態系統還沒有一個清晰的商業模式。”iSuppli高級分析師顧文軍一語道破其中隱憂。“在調研企業時發現,對于可穿戴式設備,大家雖然參與其中,但是都很苦惱該怎么做,都在等待巨頭的腳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陳鳴波認為,產業繼續發展需要有成功的產品帶來一些借鑒。
事實上,可穿戴行業的進入門檻很低,這也造成了市場的短暫泡沫。一位廠商人士對記者直言:“只需一個芯片就能發明一個設備,而一個芯片的成本可能只要10元左右,正因為這樣,國內很多團隊開發和推出產品的周期非常短,甚至不到一年就匆匆上馬。”因此,同質化和功能不創新也成為這個行業的桎梏。
與國外企業相比,國內企業主要短板還是體現在原創設計和創新能力方面。微軟公司云計算中國區總監沈寓實指出,在應用領域,中國較美國并不落后太多,但一些核心技術,如大數據分析、云計算、海量存儲計算、并發處理等核心技術差距較大。在當下的可穿戴硬件創新領域,能開拓全新子領域的公司基本是以美國創業團隊為代表的國外公司,而國內創業團隊更多地還是在跟蹤和模仿,暫時只能在低成本、本地化等方面建立自己的微小差異化競爭策略。因此,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繼而掌握核心的技術成為國內從業者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作為智能穿戴設備的創業者們同樣需要注重對用戶隱私的保護,應分清楚各類數據的隱私分享層級,不要濫用,否則容易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品牌帶來傷害。保護核心用戶,用互聯網服務的渠道和思維來服務用戶是智能可穿戴設備未來發展的方向。否則,如果還繼續陷入需求不足的境地,那這一行業恐就是泡沫。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