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新材料奠定升級物質基礎
2013年我國加工用的中、低支數純棉紗大量進口于印度、巴基斯坦,美、英、德、法、意等經濟發達的原紡織大國重啟“再工業化”,恢復紡織產業的生產能力,也開始擠壓我國紡織品的高端市場。在這種雙重擠壓的環境下,中國紡織產業必須轉型升級,走出創新之路。
迎接產業轉型升級的首要物質基礎是新型紡織纖維材料。新型紡織纖維材料遍及天然纖維、再生纖維、合成纖維領域。
在新型天然纖維中包括新型種籽纖維、韌皮纖維、維管束纖維、動物毛絨纖維、蠶絲等。例如超長絨棉,纖維手扯長度達到44~46mm,纖維線密度0.78dtex,可紡制高品質超細棉紗。苧麻也發現了超細新品種,線密度2.5dtex。超細綿羊毛纖維平均直徑可達16.5μm以下,纖維長度80~120mm。近年我國采集了桑蠶基因全圖譜,并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了轉基因熒光(綠色)桑蠶絲。天然彩色桑蠶絲已有綠色、黃色、棕色、紅色等多個品種,批量生產制成專用產品銷售。此外,近年我國人工飼養蜘蛛取得進展,開始試驗人工飼養和抽取黑寡婦等品種的蜘蛛的拖絲(牽引絲)纖維,其具有很高的比強度和比模量。
新型再生纖維和半合成纖維包括新型粘膠纖維、海藻酸纖維、甲殼素纖維、聚乳酸纖維等。新型合成纖維包括新功能合成纖維和新型高性能纖維。常規合成纖維(滌綸、錦綸、腈綸、維綸、氯綸、氨綸)除本身功能外,附加新功能成為新型合成纖維,擁有廣闊市場。新型高性能纖維品類很多,具有高強度、高模量、超高強度、超高模量,耐高溫、高絕緣、高化學穩定性等功能。這些新型纖維開辟了紡織品的新領域,包括防彈頭盔、防彈服、防切割手套、運鈔車、火箭殼體、火箭頭罩、火箭噴火喉口、航天器、人造衛星、大飛機剎車盤、核潛艇、降落傘、航天器回收降落傘、攀爬安全繩,以及防病毒病菌安全服裝、防毒氣安全服裝、消防救火安全服裝等。
棉紡織產業在當前發展中,必須回避低中檔純棉產品,盡可能應用高性能新功能纖維混紡。近10年來,紡紗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棉紡織企業也應該看到,在多纖維品種混紡的同時,不要忽視了長絲和棉纖維的聯合應用。在原來環錠紡紗、走錠紡紗、轉杯紡紗基礎上,集聚紡、賽絡紡、聚纖紡、賽絡菲爾紡、平行紡、噴氣紡、噴氣渦流紡、低扭矩紡、嵌入式復合紡等的基礎上,最近意大利品特開普公司又推出了異股雙根長絲嵌芯包纏復合環錠紡紗(Dual FXTM)。這些紡紗方法近一半都適應長絲和短纖須條聯合成紗,這也是發展方向之一。
在傳統梭織基礎上,片梭、劍桿、噴水、噴氣等不同引緯方式;多臂、提花、大提花等不同開口方式;與經編復合;雙經軸、多經軸(六經軸、甚至30經軸或更多)立體三維復合織造;寬幅(1.2米至2.8米)、超寬幅(6米)、超超寬幅(16.5米)等多種幅寬類型,為織造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可以用于不同用途的新產品開發,特別是產業用紡織品的開發生產。
織造準備工序也正在拓展工作空間:漿紗用不同漿料或少用漿料;織前紗線處理包括燒毛、堿液絲光、液氨絲光;紗線染色、紗線段染(同一根紗線上分段染不同顏色)適應色紗加工等。
為了適應當前的環境,我國紡織產業必須面向中高端市場不斷發展的新需求,應用高性能、新功能纖維,創新開發新品種、新用途、新領域,占領新市場;重視引進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重視產品做精細、精密、精湛、精美,結合藝術、文化理念,創立新品牌;應特別重視產品性能,以期穩定占領市場;應更重視重點開發產業用紡織品新領域、新用途,拓展新的市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