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體育用品行業未來之路到底是喜是悲
在中國的制鞋產業中,體育品牌一直是行業專家、媒體們所關注的焦點。自2008年奧運的瘋狂增長后,越來越多的運動品牌企業開始走下坡路,高庫存、關店潮、同質化……一系列的問題暴露無疑。時至今日, 在2014中國體育用品業高峰論壇在武漢舉辦。會上,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主任、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樺在發布《2013年中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白皮書》時公布了中國體育產業2013年的運營情況。
李樺表示,過去幾年,體育用品業處于低速發展期。經過積極努力,目前行業已呈現回暖復蘇跡象。未來,創新將成為體育用品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眾運動品牌看好兒童戶外
大量運動品牌業績下跌后,兒童戶外裝備逐漸成為運動品牌追捧的對象。今年,兒童戶外裝備格外引人注目,有數據顯示,其擁有40%的市場年增長率。在2月的ISPO上,兒童戶外發展論壇的聽眾數量比去年高出5倍之多,并且今年辟出的兒童戶外公共展區的規模也超出往屆。但是對當前市場環境,各家戶外品牌則有著不同的看法:
探路者董事長盛發強:探路者有專門的戶外童裝團隊同步做戶外技術對接、品質監控和品牌規范指引,確保戶外專業屬性,給孩子們帶來安全舒適的體驗。期待家庭戶外旅行帶來新的風景!
國內運動品牌扎堆戶外
繼庫存清理、大量關店之后,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成為傳統體育品牌的又一大動作,戶外行業成為各家企業的首要選擇。
2013年10月底,361度宣布與北歐戶外品牌OneWaySport組建合資公司,繼推出戶外系列產品后進一步涉足中高端戶外用品領域。
其實,361度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之前阿迪達斯、李寧、安踏等品牌都已紛紛進入戶外行業,創建獨立品牌、鋪設渠道,開始了頗具運動品牌風格的擴張。
運動與戶外看似相通之處甚多,但兩者的功能性要求卻差異甚大。如某運動品牌推出的售價僅100多元、號稱具有防水功能的戶外鞋,在很多專業戶外人士眼中卻是“非常不靠譜”,因為制造專業的防水戶外鞋成本很高,百元左右無法覆蓋成本。產品功能性正成為運動品牌“跨界”戶外的掣肘。
戶外品牌爭鋒兒童市場
隨著《爸爸去哪兒》節目的熱播和我國“單獨二胎”政策出臺,家庭戶外的觀念日益興起,為開發戶外童裝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于看好國內戶外童裝市場,在2月19日—22日,ISPOBEIJING2014第十屆亞洲運動用品展上,來自韓國的布來亞克、捷克的阿爾派妮及本土的牧高笛,甚至一開始就定位青少年戶外運動市場的CAMKIDS等,都不約而同地為大家呈現了最新兒童戶外產品。
“隨著家庭戶外日益成為戶外主流方式,兒童戶外這個細分市場將迎來高速發展。”北京康爾健野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國慶在“ISPOBEIJING中國兒童戶外發展論壇”上說。
相關數據顯示,兒童戶外擁有40%的市場年增長率,相對空白的市場競爭、青少年群體對戶外產品的新鮮和喜好,無不使青少年戶外運動市場成為兒童鞋服行業新的利基市場。
11%中國人購買戶外產品大眾消費促成產業變化
近期,中國產業洞察網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戶外用品市場一直區別于其他傳統行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戶外用品影響力不是很大。但隨著城市化的加劇,以及大眾對于戶外運動的追捧逐漸升溫,戶外用品市場開始受到關注。
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有3000多個戶外運動俱樂部,5000-6000萬的戶外運動愛好者,目前每年大約有1.5-1.7億人購買戶外產品,約占中國總人口的11%,未來20年中國戶外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
國內戶外市場勢頭好企業轉型或面臨未知風險
近兩年,李寧、安踏等國內體育品牌受困于傳統運動鞋服市場不景氣,相繼涉足戶外用品領域,謀求新的業績增長點。去年“雙十一”電商節,就在行業內都在預判探路者會以什么樣的業績奪得國內戶外用品行業第一的位置時,駱駝殺了出來,成了電商節最大的戶外用品贏家。業內專家指出,國內戶外用品市場長期向好,但一些企業轉型或面臨未知風險。
作為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戶外用品展區的招展負責人,祁玉麟常年深入企業了解行業動態。他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國內運動品牌巨頭進軍戶外用品領域,加劇了市場競爭,但目前來看行業格局變化不大,品牌集中度較高,“無論是渠道優先還是產業優先,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在這個細分市場更吃香。”
“李寧們”玩戶外有點“水土不服”
李寧、安踏等體育品牌紛紛進軍戶外用品領域,但業績并不理想,前有始祖鳥等擋道、后有圖途等追趕傳統體育品牌走泛戶外路線,有價格優勢無品牌認可度,“李寧們”玩戶外,有點“水土不服”。
近兩年,對李寧、安踏、361°等體育品牌來說,為謀求新的業績增長,它們涉足戶外用品領域。然而,從2013年各個品牌的財報來看,涉足戶外用品領域并未給他們帶來想要的“蘋果”。
進入戶外用品領域,李寧們為何會“水土不服”?
在激烈的品牌競爭中,他們能否突出重圍? 未來之路到底是喜是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