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雙邊經貿增長已近“臨界狀態”
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及國際間輿論普遍認為,此次訪問體現了中韓兩國關系的新進展,將有助于中韓雙方進一步挖掘經貿合作協議,并推動中韓自貿協定的談判。
互補的貿易伙伴
1992年中韓兩國正式建交,當年雙邊貿易總額僅為50.3億美元,但此后22年間,兩國貿易持續高速增長,年均增幅高達20.97%,創中國對單一國家貿易年度平均增幅最高紀錄。
據韓國產業研究院和貿易協會的數據,2013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為2289.20億美元(韓國海關統計數據,中方數據顯示同期雙邊貿易額2742.5億美元),中國成為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進口來源國,而韓國則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中韓雙邊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7%、韓國對外貿易20%左右,雙方相互貿易依存度在提高。
建交之初,中韓相互投資微乎其微,22年來韓國對華投資增長迅猛,截至2014年4月底,韓國累計對華投資項目高達56657個,實際投資額為577.36億美元,成為中國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國,并正從加工貿易等節約資本的“兩頭在外”型投資,轉向以開拓中國內需市場或統籌全球市場的配置資源型投資,投資重點區域也從傳統的沿海,逐步向中西部地區延伸。相對而言,中國對韓投資起步晚、規模小,但近年來每年投資增幅都保持較高水平。
自中韓建交以來,兩國經貿關系的合作層級不斷提升,這與兩國政府間的不懈努力及高層間的頻繁互動息息相關。自建交至今,韓國一共有六位總統先后在任,并都對中國進行了訪問。1998年,金大中總統訪華,中韓宣布建立“合作伙伴關系”;2003年盧武鉉總統訪華,雙方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關系”;2008年李明博總統訪華,雙方宣布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此次習近平主席訪韓,是對去年6月樸槿惠總統訪華的回訪,雙方均期待在更高層次和更廣闊層面進行合作,并共同規劃“中韓新時代”。
長期以來,中韓雙邊貿易的特點,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為輔,而產業內貿易則以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為輔。
中國對韓出口的主要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的原材料、中間產品、零部件等生產環節產品等,韓國對華出口的主要產品,則為技術、資本密集型生產環節產品,工業制成品等。中國在原材料、農產品(000061,股吧)、賤金屬及其制成品、礦產品、紡織原料及其制成品、原料型產品、初級產品、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自然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韓國在化工產品、半導體等電子產品及其零部件、信息通訊類產品、汽車及機電類產品、機械設備、船舶、工業用紡織纖維等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中韓雙邊貿易長期以來正是基于這種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得以蓬勃發展的。
近年來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中韓兩國間的技術水平在許多領域開始縮小,盡管雙邊貿易因中韓兩國市場開放度差異巨大,暫時并未從數據上體現出這種影響,但作為世界上兩大出口主導型經濟體,兩國間在國際市場上的出口重疊度在增加,據統計,2012年中韓兩國十大對外出口項目中,有5項相互重疊(船舶、半導體、平板顯示器、無線通信設備和電子應用設備),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資料也顯示,2011年韓國喪失了26項出口產品市場的“世界第一”,其中12項被中國搶走了第一的位置。
韓國對華投資則經歷了由小到大、由中小企業為主到大財閥為主、由個別地區到更廣闊地區的變化。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韓國對華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建交初期,56%的韓國對華投資,集中在東三省和山東省。這種投資模式在2007~2008年韓國遭受金融危機時受到嚴重沖擊,此后隨著兩國經濟迅速恢復增長,韓國對華投資迅速轉變為大投資、大項目、大財閥唱主角的局面,電子產品、汽車、鋼鐵等項目取代貿易、服裝、食品加工等,成為韓國對華投資項目的主導,三星、現代重工、大宇、SK等韓國知名財閥紛紛擴大對華投資,華東地區取代東三省,成為韓國對華投資的新熱點。
瓶頸和障礙
盡管發展迅猛,但中韓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仍存在不小的瓶頸和障礙。
自建交以來的22年里,中國僅在1992年和1997年處于微弱貿易順差中,其余年份均處于貿易逆差,且近年來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按照韓國海關的統計口徑,2013年韓國對華出口1458.70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26.1%,同比增長8.6%;韓國自中國進口830.50億美元,占其進口總額16.1%,同比增長2.8%,中韓貿易逆差628.20億美元,同比增長17.3%。除中國臺灣外,韓國已成為中國外貿逆差的最大來源。
作為近年來異軍突起的制造業大國和貿易順差大國,中國何以在對韓貿易中長期處于逆差地位?
首先,雙方在許多出口產業領域優勢重疊,而韓方又處于同產業的相對高端地位,中國產品缺乏在韓國的競爭力。而韓方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又缺乏性價比的優勢。
其次,中韓兩國的相互投資處于極度不平衡狀態,韓國對華投資起步早,規模大,且大量在中國采取“兩頭在外”的經營模式,加上大量向中國出口關鍵零部件等,出口量增長迅速,而中國下游企業的產品出口,卻并非以韓國為目的地,這自然會導致貿易逆差增大。近年來中國產業結構提升,技術水平也有所提高,但隨著中日政治、經濟關系的趨冷,部分原本從日本進口的關鍵設備、材料轉而從韓國進口,令雙邊貿易逆差不減反增。
第三,韓國國內市場相對狹小,政府又設立了各種關稅或非關稅貿易壁壘,市場開放度十分有限。
目前貿易分工將受挑戰
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日前發布《中韓零部件產業競爭力報告》,報告中顯示,從表面上看,韓國在電子、金屬等7大主要零部件產業上,仍不斷擴大在華市場占有率,但實際上看,63%的零部件競爭力已在走下坡路。
如前所述,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領域,中國正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并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接近、甚至趕超韓國,一旦兩國產業結構、技術水平趨于“扁平化”,目前這種“垂直分工”,中國接受巨額雙邊貿易逆差,并借此換取在國際出口市場上“優勢互補”“共同促進”的模式,就將受到嚴峻考驗。
事實上,中韓經貿關系已處于“臨界狀態”:兩國間嚴重的貿易不平衡恐難長期維持,而隨著中韓技術水平的不斷拉近,韓國財閥將難以繼續借助目前雙方存在的技術差距,在中國維系“兩頭在外”的投資模式。
要突破這一臨界狀態,雙方除了諸如在首爾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等方面開展和強化合作外,最關鍵的使命,是盡快完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談判和落實。
自2012年5月進入正式談判階段至今,中韓雙方已就FTA問題進行了11輪談判,在許多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或妥協,如能達成這一協議,雙邊貿易中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都將被取消或削減,彼此間市場將進一步相互開放,貿易、投資等也將進一步便利化,這都將為雙邊經貿和投資發展打通瓶頸、排除障礙,從而突破目前的臨界狀態。
盡管在此次習近平主席訪問前夕,許多觀察家預期,中韓FTA談判進程會因此得到推動并獲得提速,但雙方對此仍顯得十分謹慎,表示“FTA問題沒有時間表”。中韓都是出口大國,且在國際出口市場上的相互競爭關系日趨明顯、激烈,在FTA問題上達成全面一致和妥協并落實到協議中,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
如果雙方能如外界所普遍預期的那樣,在今年年底前達成FTA協議的簽署,就可對突破兩國經貿關系目前所處的臨界狀態產生關鍵性、決定性的作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