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轉型瞄準便利店 業績下滑是根源
除了傳統百貨,還有京東、順風等各路資本爭相追逐,便利店一下子成了“香餑餑”,在深圳遍地開花。便利店為何廣受傳統零售熱捧?在便利店數量有增無減、競爭激烈之下,這些背靠傳統百貨的便利店有何優勢?是否能成為一個新的盈利點?
業績下滑是根源
據了解,近期正式開業的天虹便利店“微喔”約有100平方米,與其他便利店不同的是,除了店內陳設的商品,該店還設置了網購區,顧客可以使用店內平板電腦進行購物,也可以掃二維碼購買海報上的商品。此外,店內還有就餐區域,并提供免費wifi。根據“微喔”的定位,該便利店依托現有商品供應鏈和社區零售營運經驗,將作為社區居民生活線上線下最后一公里服務站和居家生活的智慧管家,并將其打造為天虹線上業務的線下訂取貨點,形成O2O閉環。
記者了解到,天虹商場在2013年就提出全渠道多業態的發展戰略,整合線上和線下資源,打造讓消費者本地化消費與體驗的O2O商業模,去年10月開通的“天虹微店”也是其布局中的一環。此前,天虹商場總經理高書林在2013年度業績說明會中透露,天虹會先發展好直營便利店,再啟動發展加盟計劃。物流配送會依托現有配送體系,針對便利店的業務要求進行構建和整合,并根據業務發展的狀況進行動態的規劃建設。
事實上,傳統百貨經營便利店早有先例,最典型的就是華潤萬家旗下的VanGo,在深圳原關內地區開設多家連鎖店。為何傳統百貨先后布局便利店?眾多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百貨業如今日子不好過,銷售額不斷下滑是最根本原因。
“電商的迅速發展逐漸滲透到傳統百貨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百貨的銷售額近幾年是走跌的態勢。”在美聯物業全國研究中心總監徐楓的觀察中,電商嚴重分流了消費群體,再加上租金上漲、運營成本高等因素嚴重挫傷了百貨業的利潤水平。在此背景下,百貨業動作頻頻謀求轉型,發展新的產品線,此前的線上商城、高端精品超市、購物中心等業態一概不放過,試圖尋找新的盈利點。
為何是便利店?
盡管百貨業為求生存一直在積極嘗試和調整,但之前的幾種業態都遇到了各自發展的瓶頸,而使得這些調整措施并未帶來業績的明顯改善。如購物中心趨于飽和、百貨業涉足電商人流量較少等因素,百貨業只好繼續尋找下一根救命稻草,而銷售額和店鋪數量都在增長的便利店成為選擇之一。
在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排名中,深圳總分排名第一,其中,深圳的便利店以17%的增長率位居該指標之首,有七成便利店是24小時經營;飽和度則在26個調查城市中排名第三,平均每3250人就擁有一個便利店。徐楓認為,這一定程度上說明深圳的便利店還有上升的空間,“品牌和數量都還可以上一個層級,競爭格局還沒有拉大。”
徐楓認為,便利店有其自身優勢,“便利店的面積大概在50—150平方米之間,小盤靈活相對好操作。客戶群主要是社區居民,而商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這類商品比較好管理。”她認為,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深圳很多消費者已經不僅滿足于普通的日常用品,而是需要再提升一個檔次。如此,商品的溢價空間可以增大,提高便利店的盈利水平。“特別是引進一些在國內市場的空白產品,這塊業務是比較容易開展的。”
此外,仔細觀察可發現,盡管電商來勢洶洶,可便利店是僅有的幾塊不太受電商沖擊的“凈土”,這得益于便利店的“便利”特性。徐楓分析,便利店賣的商品不是衣服或大宗商品,而是一瓶牛奶、一瓶可樂或一串魚蛋,這些都是滿足消費者對商品的即興需求,由于電商配送不可能這么及時,線上業務想和線下搶這群消費者還是有很大困難。
除了服務性較強,也有零售業專家認為,便利店客單價高、面積小、租金承受力相對強,在未來很有發展潛力。而在互聯網深度發展、線上線下交融的時代,除了零售百貨,連電商也在尋求O2O落地解決方案,而便利店正好符合要求。
徐楓還介紹,上海的便利店已經非常飽和,品牌競爭相當激烈,可是每個品牌各有千秋,各有風格和賣點,但深圳的便利店卻是“小而全”,沒有形成獨特賣點。“或許現在只是把面鋪開,數量還沒多到需要去考慮自身定位的時候,因此深圳的便利店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還有上升空間。”在徐楓看來,天虹也是看到了便利店這個正在增長和朝氣蓬勃的市場空間才做出此決定的,而且便利店這種時尚簡約的生活方式更適合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