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鞋企邁向國外 機會與風險共存
日前,第六屆世界皮革鞋業發展論壇在廣東東莞舉行,論壇以“中國制造走出去”為主題,探討“中國制造業走出去”及產業轉型升級問題。
近幾年,隨著國內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很多企業意圖用“走出去”戰略來降低成本,尤其是處于產業鏈底端的制造業。
其實,“走出去”對于制鞋業來說,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話題。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時,遭受經濟打擊的中國紡織鞋企就提出“走出去”戰略,試圖通過產業轉移來降低成本。近年來,隨著中非關系的和諧發展,政府也大力鼓勵企業去非洲投資設廠,并實施一系列優惠措施。
國家總理李克強在非洲訪問時就曾說,中國愿優先向非洲轉移適宜和所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優勢產能,增強當地自我發展能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使中非實現互利共贏。
除國內政府的大力支持,非洲國家也對外資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非洲各國均把稅收優惠作為吸引投資的有力手段,除了稅收優惠外,各國在扶持外資方面還有不同的措施:津巴布韋會給予特定投資模式的企業一定的財政補貼;摩洛哥設立專門基金,鼓勵和支持對紡織、皮革等產業的投資;埃塞俄比亞對特定工業園區的企業實施優惠政策,例如:所得稅享受4~7年的免稅期,外匯留存30%等。
有政策支持,就有企業敢于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作為制造業基地的溫州和東莞,是最先開始“走出去”的地區,許多當地企業嘗試將廠址搬遷到東南亞和非洲地區。據東莞市鞋機商會會長王精曾介紹,2012年以來由廣東轉移到中國境外的投資項目有41個,其中轉移到馬來西亞和越南的項目分別達到15個和13個,它們以紡織服裝和鞋帽等為主。
鞋企成功“走出去”固然可喜,但是也不能忽視“走出去”路上遇到的障礙。有分析稱,由于我國市場發展水平、企業實力的制約,目前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依然在初期發展階段。
據悉,一些投資非洲和東南亞的國內企業不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法律,較少深入了解當地生態民俗,無意中做出一些引起當地人反感的行為,從而造成經營困難。另外,員工的素質和工作態度也讓很多企業主頭疼,由于國外沒有加班文化,在一些西方國家,員工常常會抱怨反抗加班行為。
中國有句古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雖然地理環境對鞋企影響不大,但是不同地區的文化、工人的教育背景、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著巨大差異,企業在看到巨大利益的同時,還需思考企業自身的經濟實力、企業與當地文化的契合度等多方面問題。總之,“走出去”機遇與風險共存,鞋企須三思而后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