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啟動首批皮革文物修復
這是一雙唐代的皮鞋,它于1966年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它做工精美,鞋體呈船形,鞋口橢圓形,鞋頭繡有精致的銅錢形圖案,鞋帶、鞋面、鞋幫、鞋底,都是用精心裁制的皮料縫制。然而,這雙皮鞋歷經1400年的鹽漬、蟲霉的侵襲,變得污舊不堪,又脆又硬,稍一用力就會破損。
近期,德國波恩萊茵河州立博物館皮質品修復保護專家Regine Vogel,采用掃描電鏡、顯微鏡對皮鞋的“病情”進行診斷分析,歷經20天的精心修復,終于在3月17日恢復了它1400年前的模樣。
目前,這雙皮鞋已成為吐魯番首批皮革文物修復的范例。據悉,吐魯番地區出土的皮制品文物至少有300件,此次需要修復的皮革文物共19件,包括洋海墓地出土的皮靴、皮衣、皮褲、皮鎧甲、馬轡頭等。吐魯番學研究院分析實驗室里,剛剛歷經“修復術”的唐代皮鞋,正安靜地躺在一臺多功能清洗機里“調養”,機器的溫度和濕度分別顯示為20℃和47%,“它現在還很‘虛弱’,溫度和濕度都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內。”該院技術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徐東良向記者介紹,這雙唐代皮鞋將一直在這臺價值68 萬元的機器中呆到“完全康復”,等它完全適應外部環境后,才進入博物館進行展覽。
專家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這雙皮鞋的原料來源于山羊。專家從鞋子的長度以及加工工藝判斷,這是一雙冬天穿的女士皮鞋,“專家結合史料和墓地發掘情況還分析,這雙皮鞋的主人可能是當時的貴族。”徐東良說。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吐魯番市東南約40公里,是西晉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該墓地共有500 多座墓葬。
相關鏈接:
最新研究表明,摩洛哥在全球鞋業生產將占有一席之地。
Guepard顧問集團總裁Abdelmalek Alaoui分析認為,多個因素證實摩洛哥有發展制鞋業的潛力。
首先,摩洛哥生產的皮革量將大大增加。目前,摩洛哥的原料大都浪費而為能夠被轉化為皮革。Alaoui說,宰牲節專業工業收集和貯藏的原皮可滿足摩洛哥40%的原料皮需求。
此外,摩洛哥離意大利較近被認為是另外一個潛在優勢。意大利擅長鞋類設計和制造,以及生產成品革和機械。據Alaoui分析,意大利顧問和專家不太愿意前往亞洲分享其經驗,因為距離太遠,或許更愿意到距離較近的摩洛哥工作一段時間。
另一個原因和中國市場有關。Alaoui認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鞋企考慮轉移至成本較低的地區。摩洛哥或許是值得考慮的目的地。他引用了摩洛哥政府2014年推出的產業升級計劃,表示愿意為中國投資者投建新的產業園區。
他認為,應正視鞋業生產的發展趨勢,加強摩洛哥與意大利和中國的合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