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門店的生死抉擇:門店同質化嚴重
零售的定義是,向最終消費者個人或社會團體出售生活消費品及相關服務,以供其最終消費之用的全部活動。那么,門店也就是將商品或者服務傳遞給最終消費者或者機構的銷售服務場所。
然而,商品流轉的過程也并非只能在門店中完成的。零售業態很早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百貨店、便利店、超市為代表的實體店鋪銷售;一類是以郵購、目錄營銷、電話營銷和電視營銷為代表的無店鋪銷售,當然現在最主流的無店鋪銷售方式就是電子商務。
實體門店作為商品流通環節的末端,是最終實現商品流轉的重要環節,需要傳遞諸多信息給最終端消費者,如今為什么會關店呢?
不可否認,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中國的零售門店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隨著門店數量的不斷增加,各種商品進入了消費者的視野,開架銷售、 促銷廣告、現場體驗、人員推廣等,不斷喚起消費者的潛在消費需求,培養人們新的愛好和需求,當時的門店引導了消費傾向、方式和時尚,也為擴大再生產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為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創造新的物質條件。
但是進入2010年后,終端門店的數量進入了一個相對的瓶頸期,服務于相同終端消費者的相似門店數量與日俱增,門店間的競爭也日益加劇,原本一個城市只有幾家大賣場,現在基本上一個社區都會有兩家以上的賣場。根據中國連鎖協會的統計,中國連鎖百強從2010~2014年銷售增長分別為21%、12%、10.8%、9.9%和5.1%,2014年已經成為百強統計有史以來增幅最低的一年,2015年的情況仍不被看好。
連鎖門店在擴張的過程中沿襲著標準開店模式,在商品定位、門店布局、經營模式等方面的創新意識不夠,而具有因地制宜、不斷創新的門店自然獲得了更多的市場機會。
門店對于業態升級的關注度大于采購產業鏈整合,在連鎖零售企業內部,往往對于門店陳列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用了什么信息技術,在一個新的區域開辟了新的門店更加重視。而對于上游的生產供應,自有產品的產業鏈整合管理的關注甚微。
各個門店都在打自己內部經營的小算盤,利潤不夠就從上游擠壓甚至盤剝,從來沒有考慮過如何很好的與上游企業合作提升整體的運行效率,如何在自己終端幫著上游解決生產制造的燃眉之急。
門店的運營是一門學問,越來越需要更多的關注和耐心。大數據日益廣泛應用的今天,門店作為一個服務終端,對于消費者需求的反饋和跟蹤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我們傳統的門店往往是作為生產企業的終端銷售部門,或者說僅僅是銷售商品的一個分支,對于消費者的需求漠不關心,這種不關心也促使消費者走向了更加靈活多樣的網商平臺。
將上述的問題歸結于一點,就是門店面臨的日益增長的各項運營費用與因外部不斷下降的盈利能力的不對稱。房租、人工成本、物流費用在連鎖零售企業快速發展的十幾年中漲了至少數倍,而門店因為同質化問題不得不陷入惡性競爭的價格戰甚至客流量的大幅下降。支出與收益的巨大落差致使大量門店歇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