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不同的路徑選擇
傳統電商對線下的沖擊一開始體現在百貨領域,比如京東對蘇寧、國美的沖擊,阿里對萬達的沖擊,而隨著電子商務的深入發展,這種沖擊逐漸蔓延到商超領域,比如沃爾瑪、家樂福。一個原因是網購群體的年齡增長,商超這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商品受眾更偏年長,而最早的一批網購群體也基本上到了獨立生活、結婚生子的年齡;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電商的發展,物流、支付等領域的發展支撐了互聯網商超的可能性,因為這是一個對時間要求極高的領域。
所以,毫無疑問,互聯網商超是下一個紅海,傳統的電子商務巨頭不可能放過這個領域。而京東憑借其早期的積累占據了一定程度的上風,但阿里肯定試圖通過跟進策略來彌補其短板,來勢洶洶,而一眾互聯網商超的創業者可以歇歇了,除非做差異化垂直發展,否則基本沒有存活的可能。
作為電子商務的兩大巨頭,阿里是一以貫之的平臺戰略,沒有任何自運營的成分,而京東以自營起家,而后期也構建起了自己的POP開放平臺。在早期,阿里滿足了廣大網民對多品類商品尤其是服裝消費類的需求,但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滲透式發展,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用戶對網購的用戶體驗更加“苛刻”,于是以京東為代表的自營模式電商崛起,而阿里也先后遵循京東模式做出了自我調整,兩個事件可以說明。
第一,2012年,淘寶商城更名為天貓,與淘寶差異化發展。這側面說明了阿里認可了京東的B2C自營模式,阿里的試圖通過平臺B2C的模式解決傳統的淘寶C2C的假貨問題;第二,2013年,阿里宣布成立菜鳥網絡,希望重構阿里電商的物流體系,這也側面了說明阿里對自身電商平臺的物流現狀的不滿。菜鳥這兩年來瘋狂拿地,試圖通過一線城市自營、底線城市云化的模式提升其物流的運用效率,滿足其平臺上用戶的使用體驗。畢竟京東從很早就確立了這種發展模式,而阿里則是中途為了適應新的消費場景而做的調整。
回到互聯網商超領域,應該是一個比買衣服、買家電高頻的多的需求,同時對物流的要求也極高,例如你可以忍受一家衣服7天后到,但一罐牛奶、一袋米很可能是今晚就要的。京東憑借一直以來在這個領域的深耕,維持著領先的行業地位,而阿里這個月基于北京市場的10億補貼可以看出其對互聯網商超的重視,但雖然其可以背靠淘寶這個流量大戶,但必須彌補上與京東在物流、品控等方面的短板,否則勝算很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