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二戰有關的服裝品牌的故事
二戰期間,時尚中心法國是納粹入侵的重災區,包括香奈兒在內的許多時裝店紛紛關門避難而去。德軍納粹洗劫了巴黎高級時裝聯合會總部,查抄了所有時裝業資料,并且也查封了店鋪,其中包括名聲在外的雷格斯夫人和巴黎世家(Balenciaga)。
在二戰期間,Dior的創始人克麗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曾在軍隊里服役一年,隨后法國紡織業大亨馬歇爾的紡織廠招募一名新設計師,迪奧才回歸老本行。
迪奧的回歸,引發了二戰后時裝商業的大動遷。1947年,Dior發布了高定首秀,其中一套名為“酒吧”的女士西裝,如今被視為“新風貌”(New Look)的代表。“新風貌”系列凸顯了女性的曲線,在經歷過戰爭時期的著裝的沉悶、單調和過分強調功能性之后,對能強調女性身材的設計已經形成了強烈的市場需求。
事實上,一系列銷售數字證明Dior的確抓住了商機。1949年,Dior服裝出口收入占了法國總出口收入的5%,占了法國時裝業出口收入的75%。Vogue雜志曾總結道:“在戰爭即將結束之際,在法國高級服裝店正處于蕭條的時期,讓新風貌引領巴黎的時尚界,使法國服裝業得以重生繁榮,同時也使自己名聲大噪。”
敏銳察覺戰后女性著裝需求的還有巴黎世家(Balenciaga)。設計師斯托瓦爾·巴朗斯加(Cristóbal Balenciaga)于1950年設計的套裝與迪奧同年的塑身裝相當類似,由絨頭紗布裁減而成,配有腰部束身帶,同樣是在凸顯女性腰身。到了物資更為寬裕的1960年代,巴黎世家開始重拾厚實布料、刺繡等設計,回歸上流社會。
香奈兒則是在1954年回歸的——據說是為了那些抱怨“恐怖50歲”的女性,70歲的嘉柏麗爾·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重返時尚界。她為戰后時尚界帶來了飾有金鏈子的花呢套裝、字母圖案的鍍金紐扣和純黑色真絲蝴蝶結等。在那個年代,凡是離苦難感相去甚遠的鮮亮,都會讓女性為之雀躍,大獲成功。
二戰后服裝產業的重新洗牌,也促使了一些新品牌的興盛。
1949年,在曾經的老師迪奧的資金支持下,皮爾·卡丹開始獨立創業。興許是從老師那里習得了戰后設計的商業規律,1953年,皮爾·卡丹在個人時裝展覽上以色彩鮮明的式樣迎合了巴黎人口味,一上市即被搶購一空,報紙的顯眼處盡是皮爾·卡丹的名字。
除了戰時跟隨設計大師汲取能量的品牌之外,其它品牌如紀梵希、愛馬仕和Gucci,則是抓住了戰后好萊塢電影的興盛,借助影星效應贏得了商業的成功。
二戰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好萊塢確立了夢工廠的地位,在各地文化生活一團糟的時期,美國好萊塢卻創造出成千上萬的角色,用電影為大眾傳播了烏托邦理想國的概念。以費雯麗、葛麗泰·嘉寶、貝蒂·戴維斯以及凱瑟琳·赫本為代表的女影星,即滿足了當時女性對于理想生活狀態的想象。
紀梵希的成功與好萊塢密不可分。作為二戰后新興的一批頂尖設計師之一,紀梵希雖與巴黎世家私交甚密,但同低調的巴黎世家不同,他相當重視媒體曝光。在1961年上映的《蒂凡尼的早餐》中,奧黛麗·赫本所穿的正是紀梵希的小黑裙。
即便在1988年被LVMH收購之后,紀梵希的商業表現也一貫優秀。1993年,紀梵希憑借一年1.76億美元的年銷售額,成為繼Dior之后的LVMH集團第二大搖錢樹。
好萊塢電影明星效應,也造福過由Hermes家族自1837年就開始經營的愛馬仕。最知名的例子,莫過于1951年的一張照片——已經成為摩納哥新王妃的好萊塢明星格蕾絲·凱利,以一只源自馬鞍袋設計的愛馬仕手提包遮住懷孕的腹部。
這款包立即被命名為凱莉包(Kelly Bag)。隨后,包括英格麗·褒曼、羅蘭巴高、亨弗列·鮑嘉、肯尼迪夫婦及各新晉巨星在內的名人都開始追捧愛馬仕。愛馬仕即借著聲勢壯大了起來,直到1970年代,一系列的愛馬仕專賣店紛紛在歐洲、日本和美國各地開立。
德軍這樣的行為并非野蠻的占領,而是有意控制猶太人染指的時裝業,并且想要將巴黎的時裝挪步到柏林。納粹認為,柏林或維也納才應該是高級女裝的故鄉。
盧恩錫·勒隆(Lucien LeLong)時任巴黎高級時裝聯合會主席。他不僅力勸幾位設計師繼續營業,還努力保障時裝工人的就業。“它(時尚行業)如果不在巴黎,就是從此消亡”,這句話就是勒隆所說。
為保住巴黎的時裝產業,早在1936年,戰爭還沒爆發前,勒隆就開始動用他所有的權力去游說各方,這也是Lanvin、Fath和Rochas等掛靠在聯合會的時裝店得以存活下來的原因。
然而,對于戰時的巴黎時裝生意,存活的方式有很多種。
以LV為代表的一些法國奢侈品和女裝店,是通過把貨品賣給當地的納粹軍官和法奸的妻子們,而得以維持下來。政治上也許不光彩,但也成為這些品牌能夠存續的依托。
但即使主觀上做再多努力,還要解決物資短缺這個難題——對于時裝設計來說,布料是最重要的原材料。
在英國和美國,通過調節制造時裝的物資來緩解缺口是政府普遍的做法。當美國政府將減縮15%的布料生產作為全國性目標時,時尚界就被雪藏了。從1941年到1945年間,美國時尚界處于停滯的狀態。英國也一樣,從1941年開始的定量配給衍生出嚴苛的規定,從布料、裙長到紐扣的數量都要在規定數目以內。
彼時,平民被禁止穿綢,因為綢緞都要拿來做降落傘;一頂款式奢華的出口帽一般也是由剩余的碎布拼湊剪裁而成;由于橡膠供應緊缺,衣服的連接處都改為金屬材料,讓服裝不再需要束腰帶或者其他的固定物。甚而,1941年,就連德國的所有時裝店都被柏林模特協會合并,生產的商品只做出口。
在二戰期間,Dior的創始人克麗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曾在軍隊里服役一年,隨后法國紡織業大亨馬歇爾的紡織廠招募一名新設計師,迪奧才回歸老本行。
迪奧的回歸,引發了二戰后時裝商業的大動遷。1947年,Dior發布了高定首秀,其中一套名為“酒吧”的女士西裝,如今被視為“新風貌”(New Look)的代表。“新風貌”系列凸顯了女性的曲線,在經歷過戰爭時期的著裝的沉悶、單調和過分強調功能性之后,對能強調女性身材的設計已經形成了強烈的市場需求。
事實上,一系列銷售數字證明Dior的確抓住了商機。1949年,Dior服裝出口收入占了法國總出口收入的5%,占了法國時裝業出口收入的75%。Vogue雜志曾總結道:“在戰爭即將結束之際,在法國高級服裝店正處于蕭條的時期,讓新風貌引領巴黎的時尚界,使法國服裝業得以重生繁榮,同時也使自己名聲大噪。”
敏銳察覺戰后女性著裝需求的還有巴黎世家(Balenciaga)。設計師斯托瓦爾·巴朗斯加(Cristóbal Balenciaga)于1950年設計的套裝與迪奧同年的塑身裝相當類似,由絨頭紗布裁減而成,配有腰部束身帶,同樣是在凸顯女性腰身。到了物資更為寬裕的1960年代,巴黎世家開始重拾厚實布料、刺繡等設計,回歸上流社會。
香奈兒則是在1954年回歸的——據說是為了那些抱怨“恐怖50歲”的女性,70歲的嘉柏麗爾·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重返時尚界。她為戰后時尚界帶來了飾有金鏈子的花呢套裝、字母圖案的鍍金紐扣和純黑色真絲蝴蝶結等。在那個年代,凡是離苦難感相去甚遠的鮮亮,都會讓女性為之雀躍,大獲成功。
二戰后服裝產業的重新洗牌,也促使了一些新品牌的興盛。
1949年,在曾經的老師迪奧的資金支持下,皮爾·卡丹開始獨立創業。興許是從老師那里習得了戰后設計的商業規律,1953年,皮爾·卡丹在個人時裝展覽上以色彩鮮明的式樣迎合了巴黎人口味,一上市即被搶購一空,報紙的顯眼處盡是皮爾·卡丹的名字。
除了戰時跟隨設計大師汲取能量的品牌之外,其它品牌如紀梵希、愛馬仕和Gucci,則是抓住了戰后好萊塢電影的興盛,借助影星效應贏得了商業的成功。
二戰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好萊塢確立了夢工廠的地位,在各地文化生活一團糟的時期,美國好萊塢卻創造出成千上萬的角色,用電影為大眾傳播了烏托邦理想國的概念。以費雯麗、葛麗泰·嘉寶、貝蒂·戴維斯以及凱瑟琳·赫本為代表的女影星,即滿足了當時女性對于理想生活狀態的想象。
紀梵希的成功與好萊塢密不可分。作為二戰后新興的一批頂尖設計師之一,紀梵希雖與巴黎世家私交甚密,但同低調的巴黎世家不同,他相當重視媒體曝光。在1961年上映的《蒂凡尼的早餐》中,奧黛麗·赫本所穿的正是紀梵希的小黑裙。
即便在1988年被LVMH收購之后,紀梵希的商業表現也一貫優秀。1993年,紀梵希憑借一年1.76億美元的年銷售額,成為繼Dior之后的LVMH集團第二大搖錢樹。
好萊塢電影明星效應,也造福過由Hermes家族自1837年就開始經營的愛馬仕。最知名的例子,莫過于1951年的一張照片——已經成為摩納哥新王妃的好萊塢明星格蕾絲·凱利,以一只源自馬鞍袋設計的愛馬仕手提包遮住懷孕的腹部。
這款包立即被命名為凱莉包(Kelly Bag)。隨后,包括英格麗·褒曼、羅蘭巴高、亨弗列·鮑嘉、肯尼迪夫婦及各新晉巨星在內的名人都開始追捧愛馬仕。愛馬仕即借著聲勢壯大了起來,直到1970年代,一系列的愛馬仕專賣店紛紛在歐洲、日本和美國各地開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