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紡織業應在做好國內市場的基礎上放眼國際
紡服業新常態下 開發好國內市場再投身國際也不遲
互聯網時代的紡織服裝產業價值鏈論壇昨天上午在服博會上召開。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提升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價值鏈進行了分享。張錫安分析稱,中國的紡織服裝市場產業訂單轉移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上漲,在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10年間漲了3倍,工人最低工資標準連年提升。
眼下,中國的服裝紡織業已進入新常態,傳統的紡織服裝企業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9月21日上午,服博會上進行了一場名為“互聯網時代的紡織服裝產業價值鏈”的論壇,與會嘉賓圍繞“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提升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價值鏈進行了分享。制造業勞動力成本10年漲3倍
本次論壇上,中國紡織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張錫安給出了幾組數字,2001年—2007年,中國紡織服裝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在這幾年中,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增長了22%,2008年以來,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紡織服裝業出口增長腳步放緩,特別是去年以來,受產業訂單轉移、匯率波動等影響,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量急劇萎縮,預計全年中國紡織服裝業出口將同比往年持平甚至下降。盡管如此,中國目前在全球的紡織服裝行業的市場份額仍居首位,占37.1%。這說明,全球紡織服裝市場都不盡如人意。
張錫安分析稱,中國的紡織服裝市場產業訂單轉移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上漲,在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10年間漲了3倍,工人最低工資標準連年提升。同時,人民幣兌歐元、日元匯率的波動,也對出口影響巨大。“但中國的出口出現了一個新現象,以前的加工出口都是粗放、簡單的批量生產,而現在,那些要求做工精良、高端的訂單仍然青睞中國市場。”中國制造到了做品牌的時候“中國制造”在全球的服裝紡織業有非常大的名氣,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它的代名詞都是“廉價”“復制”,互聯網時代,“中國制造”應該如何適應新的發展模式?來自美國的金寶貝全球首席貨源官兼中國金寶貝董事長朱為眾認為,中國制造到了做品牌的時候了。“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消費模式發生了變化,不少人從‘一扇門、四堵墻’的商店購物,轉向網絡購物。動動手指,商品就送上門了。”朱為眾說,這時候,無論是制造者還是銷售者都應該順應這一潮流,制造產品時,應該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品牌是毛,消費者是皮。”在朱為眾看來,互聯網時代,研究透消費者的心理,才更有助于品牌的發展。
朱為眾認為,中國制造應該改變“來料加工”的簡單復制的模式,而到了做品牌的時候了,“為什么世界百強企業里沒有中國制造的身影,主要還是缺少品牌意識。”朱為眾說,這里所說的品牌并不一定要“高大上”,哪怕像亨氏,專注于做好番茄醬,也是值得敬佩的。
另外,對于現在一哄而上的跨境電商,朱為眾認為,這是一把雙刃劍,“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做跨境電商,這個市場已經太擁擠。”朱為眾說,中國的內銷市場潛力巨大,目前有不少出口企業把目光轉向國內市場,“事實上,專心開發好自己家的‘后院’,再投身國際市場也不遲。”朱為眾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