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棉花去庫存模式已開啟
目前階段棉花與其他同季品種相比仍不具明顯的性價優勢,2016/17 年度主產國棉花種植面積難以增加,而大部分主銷國的消費仍在慣性增加,且中國需求在 2016 年也存在適度回暖預期,屆時全球棉花將進一步去庫存,市場壓力進一步縮減。
隨著棉價回落,2012 年開始主產國棉花種植面積及產量呈逐年下滑態勢,而全球棉花需求也于 2012 年開始緩慢恢復,供大于需的局面在逐漸改善。截止到 2014/15 年度,仍然還是產大于銷的局面,故庫存仍在累積。
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14/15 年度全球棉花產量預計 2597 萬噸,同比下降 1.1%;消費量為 2408 萬噸,同比增加 0.8%;期末庫存 2442 萬噸,同比增加 8.7%。代表供需水平的庫存消費比繼續增加,由 2013/14 年度的 94.1%上升至 101.4%。
而進入 2015/16 年度后,主產國棉花播種面積繼續減少,全球棉花產量也在厄爾尼諾發生背景下呈現下滑態勢,而需求則延續好轉態勢,產量開始小于需求,去庫存模式正式開啟。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15/16 年度全球棉花種植面積 3124 萬公頃,較 2014/15 年度下降 292 萬公頃,降幅 8.6%。單產 723 公斤/公頃,較 2014年下降 40 公斤/公頃,降幅 5.2%。2015/16 年度全球棉花總產量 2261 萬噸,同比下降 12.9%;消費量為 2427萬噸,同比增加 0.8%;期末庫存 2276 萬噸,同比下降 6.8%。代表供需水平的全球棉花庫存消費比由 2014/15年度的 101.4%下降至 93.8%,但整體仍處于偏高水平。
分析全球棉花庫存組成不難發現,近年全球棉花庫存中近 60%的棉花庫存集中在中國,而中國棉花的天量庫存主要是國儲庫存,在 2011 年棉價急速過山車式下跌后,國家為保護農民收益,開始了為期 3 年的收儲,通過收儲增加了當時的需求(其實增加后續供應),支撐國內棉價在 2011-2013 年維持在相對高位,迫使紡織企業進口增加,從而拉動國際出口需求,進而變相支撐外棉在這幾年時間里亦呈現抗跌偏強態勢,中儲棉則成為名副其實的熊市接盤俠。在保護農民支撐市場的同時卻損害了棉紡產業的發展,企業成本高企,而下游產品的出口及內銷均隨全球經濟頹勢而下降,上下夾擊之下,棉紡企業利潤進一步壓縮,不少企業開始倒閉或轉行。
為緩解這種矛盾,國家于 2014 年取消收儲政策改為目標價位制,收儲取消后支撐市場的最后一根稻草倒下棉價破位探底,隨后棉企成本下滑元氣開始恢復,但國儲巨量庫存仍需時間消化,給疲弱的市場帶來后遺癥,2011-13年支撐市場的代價是壓制目前的市場。
如果刨除中國的話,全球棉花 2015/16 年度期末庫存在 858 萬噸的水平,代表供需水平的庫存消費比為50.0%,較 2014/15 年度的 56.9%繼續回落。其實從 2012 年開始,與同季作物大豆(3718, 12.00, 0.32%)、玉米(1912, 3.00, 0.16%)的比值下滑到低點,農戶種棉意愿明顯下降,印度、美國、巴基斯坦、巴西等主產國棉花種植面積及產量相繼下滑,而主銷國除中國及巴基斯坦外其他國家需求仍維持增長態勢,中國需求雖回落,但收儲買單拉動全球出口需求,再加上像印度、土耳其、孟加拉、越南等發展相對緩慢的棉花主銷國受全球經濟增長衰退的影響有限,且因中國棉價過高后對中國棉紗的出口刺激其國內消費,所以我們看到這幾年消費仍在增加,進而導致全球棉花需求在 2011 年后不斷回暖,導致其他主產國及出口國率先開啟去庫存模式。
而國內 2011-2013 年期間仍通過收儲在累積庫存,2014 年收儲取消到 2015 年才開始正式展開去庫存,但庫存仍在高位對國內市場構成了較為明顯的壓力,這種壓力最終還是要從貿易端由內向外傳導,就像當年國內收儲時通過強勁的進口向國際市場傳導支撐一樣。在這種局勢下內外棉市場整體呈現外強內弱格局,進而導致失去出口需求推動的國際市場盡管供需水平(除中國外)其實已經和 09 年差不多,呈現止跌回升態勢,但動能仍顯缺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