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央調減玉米產能 棉花能否迎來“第二春”?
目前國家糧食儲備量已達到歷史峰值,不僅政府財政壓力巨大,而且嚴重影響了整條糧食產業鏈的持續健康運轉。如何有效去庫存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其中玉米問題最為突出。在此背景下,棉花能否遏制面積減少的趨勢,迎來發展“第二春”?
據報道,自2012年秋糧上市以來,我國三大主糧(玉米、小麥、稻谷)政策性庫存持續大幅增加,到2015年9月底,三大主糧期末庫存已達到2.3億噸左右,其中單玉米庫存就高達1.53億噸。在12月26日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2016年將實現1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同時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玉米“去庫存、調結構”的命運似乎與棉花關系緊密。在儲備棉庫存高企,價格弱勢走低的形勢下,新疆作為植棉重地,迫于現實效益問題不斷調減種植面積,其中調減的面積多被種植玉米所替代。
據自治區農業廳了解,2015年新疆地方實際調減棉花種植面積479萬畝,全區調減棉花面積中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飼草料、西甜瓜和甜菜為主,其中改種小麥94萬畝,占實際調減面積的19.6%;改種玉米111萬畝,占實際調減面積的23.2%,兩者之和占比高達42.8%。當然內地亦如此,由于玉米耐旱、喜光熱的生長特性與棉花有些類似,近兩年內地消失的棉花被大量糧食作物代替,其中玉米最為明顯,出現這一變化最重要原因就是植棉效益下降和農村勞動力缺失。
目前玉米臨時收儲價下跌,農戶收益進一步下降。據消息,2013-2014年,東北各地玉米國家臨時收儲價格在2220-2260元/噸,2015年價格統一調整為2000元/噸。
有糧農表示,現在種植玉米的投入和產出基本持平,收益有限。雖然棉花市場價格較低,棉農收益也有限,但在目標價格補貼政策下,棉農生產活動得到了一定保障。特別是新疆地區,畝均補貼在400-500元/畝,遠高于糧食補貼。
然而內地補貼相對有限,多數保持在100-200元/畝。由于棉花種植成本高,尤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補貼可謂杯水車薪。
12月11日,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對2016年國內棉花種植意向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內地和新疆棉花種植面積仍然下降,但相比去年降幅有所減小。
2016年中央調減玉米產能是大勢所趨,但在我國多數農產品庫存過大的情況下(包括1000多萬噸棉花庫存),棉花想要抓住這一機會實現“第二春”仍有很大難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