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百貨的尷尬:與供需兩端都是“弱連接”
當傳統百貨的寂寞已成為不爭事實,一個更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實體百貨的服務與發達國家相比含金量還很低。與“爆買”久違,雖然與“五流”現象有關,但長期從事零售業研究的上海財經大學陳信康教授認為,傳統百貨的經營模式,是供給側與消費側之間供需不銜接、適銷不對路的癥結所在。
“商業服務業既是供給側,又是消費側。”陳信康認為,商業具備了供給側與消費側的雙重屬性,是廠家、商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然而,目前我們傳統百貨的傳統經營模式,非但不是橋梁,有時還是溝壑?!?/p>
商業服務業與廠家、商品一起站在供給側一端時,傳統百貨與消費側之間如今呈現的是“弱連接”的關系。與傳統百貨相比,網購真正厲害的不僅是它的海量商品,更在于它有一個大數據分析平臺。利用大數據,電商平臺能夠做到對消費者年齡、性別、收入、喜好及消費趨勢心知肚明,從而幫助廠家實現以銷定供,以銷定產。
而傳統百貨對消費者的了解,基本還處于模糊階段。雖然不少百貨商場競相發放會員卡來“鎖定”高凈值顧客,但與國外百貨商廈會員卡嚴格的實名登記制,會員顧客能享受與普通顧客完全不同的“優厚待遇”相比,國內的百貨會員卡無非是一張形同雞肋的打折卡,鎖定不了“忠粉”。
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加入WTO,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外資百貨紛紛搶灘上海,國內的傳統百貨屢有效法外資同行,推出買手制、實行買斷經營、引入零售自有品牌的沖動。但十幾年下來,對于這些“西洋經”,國內商業企業就是念不下來,即便開展自有品牌經營步子稍大一點的商超,最高也沒超過10%,遠低于國際上30%左右的平均水平。在傳統百貨商廈內,叫得出名字的自有品牌更是稀稀拉拉。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陳信康認為,這是因為傳統百貨絕大多數仍然還是固守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流行的經營模式——做引廠進店的“二房東”。而建立一支專業買手隊伍,開展買斷經營,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需要資金,也需要能徹底懂得廣大消費者的心。比起做“二房東”的安樂,傳統百貨有著敢于“試錯”的膽識嗎?
你也是“二房東”,我也是“二房東”,上海百貨業照此軌跡發展,導致的結果就是,千店一面,熱門品牌你搶我也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幾年滬上某些百貨企業開始嘗試所謂“連鎖經營”,更加速了傳統百貨走向“寒冬”。
在大談供給側改革的時候,陳信康更提出了這一不容忽視的商業本源問題。沒有營業員與顧客的親密接觸,顧客怎么被激發消費欲望?
一問廣大營業員能否掌握顧客心理?來百貨店購物的人,與去超市大賣場不同。后者指向性強,前者有不少就是閑逛,打發時間。此時,就需要營業員掌握消費心理,讓路過的有走進來看看的欲望;讓不打算購物的有掏腰包的沖動。二問廣大營業員有無豐富的商品知識?以如今百貨商廈的小家電柜臺為例,由于毛利率較高,這些柜臺大多以售賣進口廚衛家電為主,像烤爐、咖啡機、洗碗機、多門冰箱、掃地機、擦窗機等等,能夠“拉花”的咖啡機,動輒二三千元,能夠360度轉向的輕便型掃地機,五六千元也不稀奇。這些商品剛剛開始進入國內普通消費者的視線,特別需要營業員詳細介紹。而事實上,能把這些商品講透的營業員真是不多。不少營業員還是90后,在家不掃地、不做飯,何來興趣研究?
陳教授曾經在日本留學多年,他對日式的服務贊賞有加:“在日本人看來,生活絕不能是粗糙的?!?/p>
此次新世界城的“百日營銷”,少了老一套“買就送”、“買立減”的夸張吆喝,把重頭戲做在商場服務質量的一次大檢閱、大練兵上頭。徐家平告訴記者,早在20年前,新世界城就推出了滬上商業敢第一個吃螃蟹的“無理由退貨”,將百貨商店作為“試衣間”。20年下來,退貨率不到1%。昔日某些退貨“積極分子”,最終感動于新世界的“傻”,而成為忠實顧客。
在陳信康看來:“中國的消費結構正處在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轉變,從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轉變的階段,在這一變局中,服務必須變昔日的成交導向,為貫穿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變你買我賣的對立為消費知識、消費樂趣的共享。只要百貨業還存在一天,加強服務永遠是硬道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