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行業轉型迫在眉睫
供給側改革是在“供給跟不上需求”的經濟背景下提出來的。過去是產品供給的量跟不上消費需求,如今則是產品、服務及其生產要素的過剩與不足同時并存。盡管社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互聯網、移動化、全渠道發展的新時代,但需求信號被扭曲,有效需求被抑制,供給對市場的反應存在多重障礙。所以,轉型始終未能有重大突破。
2016年伊始,一波關店潮來襲
零售業巨頭沃爾瑪(Walmart)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關閉269間店鋪,預計有1.6萬名雇員受到影響。在此次關店潮中,美國境內的沃爾瑪受影響最大,154間店鋪將被關閉,1萬名員工受影響。這154間店鋪中,有102間是沃爾瑪2011年開始試水的沃爾瑪便利店(Walmart Express)。
在2015年關停14家門店后,美國最大的連鎖百貨商場梅西百貨也宣布,公司將裁員約4800人,并關閉包括紐約加州等多個州的實體店,共計40家。
梅西百貨行政總裁Terry Lundgren的表態有代表性,“美國天氣和暖,拖累冬裝銷售,同時美元強勁亦影響旅客消費,去年11月至12月份同店銷售下跌4.7%,業績下滑超過預期?!?/p>
特別是美元的強勢,讓外國游客消費欲望消減。圣誕節新年銷售季一向是百貨公司沖業績的重要時刻,然而在強勢美元作梗下,外國觀光客大減,雪上加霜的是,美國本土消費者眼看全球經濟情勢不穩,也縮減消費,讓百貨業承壓。
零售市場調研公司Retail Metrics Inc. 總裁柏金斯(Ken Perkins)認為,梅西百貨裁員關店事件反映出整個行業不可抗拒的一種趨勢,不少零售商觀察到2015年節假日網絡和移動端上消費的巨大潛力,并且勢不可擋。
數據顯示,當前美國市場,網購只占總體消費的10%至15%。JPMorgan證券研究分析師Matt Boss指出,美國實體零售商店進入轉型爆發期,“預估,未來5年至10年,實體店面將會大幅減少,店面數或許會少掉1/3?!?/p>
實體店為何會被自己打敗?
實體店其實不是被電商打敗的,而是被自己打敗的。只是他們不知道,或者不愿知道而已。
這得透露一下當年秘聞。
2009年,我給某電商平臺招商百貨品類,熱情程度是終端門店高于代理商,代理商高于品牌商。終端門店只給結算價,不控制我們零售價;我們當然賣的比實體店要便宜很多,而且是當年新款商品。
2010年天貓雙11做的很不錯,不少知名品牌商開始重視網絡渠道,絕大部分是給舊款庫存商品,行業術語叫:清尾貨。廣東某女裝品牌,在天貓售價標準,去年款5折,前年款4折左右;給我們結算價,去年款2.8折,前年款2折,零售價和天貓同價。對了,大部分消費者并不知道我們在買舊款庫存,只知道我們買的比實體店便宜。
2011年下半年,還是這家女裝品牌,主攻天貓渠道,生產了一大批款式專供天貓,當然價格也比實體店便宜很多。我老婆說以后不會到實體店買這個牌子了,網上便宜太多了,而且質量款式都不差。
2013年,這家女裝品牌,線上買的不錯,將近1個億,但是線下實體關店開始多了起來。同比整體銷量增加并不多,利潤還下降了一點。我當時還發現一個規律:傳統品牌,線上銷售越好,線下關店就越多。如果沒記錯的話,李寧、七匹狼等品牌,一些百貨商店,都開始規?;P店。
這家女裝品牌老板也極其迷茫,努力轉型了幾年,網絡款與線下款完全區隔,也無法阻止實體店的衰落。
為什么會如此呢?
我簡略分享這個女裝品牌,線下款加價率在5倍左右,網絡款加價率在4倍左右。但是線上競爭激烈,網絡款要走量,實際零售價基本是加價3倍左右,活動款在2.5倍左右。哪怕做了產品區隔,大部分消費者的感性認知,還是會認為網購更便宜,因為是真的便宜啊。
這就是實體店被自己打敗的典型案例。
但我從純電商到全渠道,總結了一個定律:如果線上線下無法做到同款同價,那么實體店一定會被自己打敗的。這個理論,不僅適用于品牌商,也適用于渠道商,比如:百貨公司,大型超市,專業店等。這個理論,應該也適用大部分零售品類。
我發現很多傳統品牌商,總認為實體店被電商打敗。這是一個思維層次的問題,“實體店被電商打敗”是表面現象,“實體店被自己打敗”是根本原因;前者習慣找外部環境原因,后者習慣改變自己。這么多年看下來,99.9%的人是前者,甚為可惜!
記住,大道至簡。
反之,線上與線下渠道,能做到同款同價,實體店就有可能崛起。
轉型始終未能有重大突破
流通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可以從企業外部的營商環境與企業自身經營管理兩個方面來尋求變革。
從企業外部的營商環境來看,政府打壓的市場至少是一個活躍的市場,而政府扶持的市場則是低迷的市場。如果持續打壓市場仍然活躍,那說明打壓政策可能出現了局部失效或無效;如果持續支持市場仍然低迷,那說明沒有找到市場啟動的關鍵支撐點。
過去管理流通的辦法是發票證!目標很樸實:讓百姓基本吃飽穿暖!如今的目標是什么?流通改革應該以提高“流通效率”為主旋律。生產效率是局部資源配置問題;流通效率是總體資源配置問題;生產效率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流通效率涉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再分配,這才是社會的本質關系。流通效率高低直接決定著社會的和諧程度。效率有待提高的管理方式,如藥品招標、藥價管理、政府采購、國有商業、政府補貼、多頭監管等等,都要尋找政府管理流通過程中低效、失效、無效的事項、部門、領域、規制等,從而尋求改進。這才是第一要務!但目前的商務部、商務委、商務廳的處境是:想做事情,但處于弱勢,亟需改善的層面推不動,導致發力不到位,如流通國家隊、金鼎銀鼎百貨評選、農超對接、萬村千鄉等等工作,都有待反思與評估。國內貿易關鍵抓兩點:第一,維護正當競爭;第二,維護消費權益。自然壟斷 行政壟斷=不折不扣的不正當競爭。
流通改革要適應三個方面:一是適應時代特征,互聯網或互聯網 對政府沖擊最大,政府首先要適應,公開、透明、服務、公平、講理、誠信!二是適應消費升級,消費者維權意識增強,流通成了出氣閥門和漏斗口,不能好好服務,企業與政府會麻煩不斷!三是適應企業轉型,國企轉民企,市場化,這是大勢所趨,政府管理企業轉變為引導市場,包括商務管理部門內部的機構也需要相應調整!
基本方向有四個方面:一是關注大眾消費,如有關民生的社區商業要加強配套,對新型商業形態要加強規制建設,有些方面要適當限制。從流通效率來說,傳統的“提貨制零售”優于電子商務的“送貨制零售”,中國人多,如果讓消費者的“便利性”任意泛濫,若干年以后很快會出現新的社會問題,如交通、環保、人性等。二是關注農村消費,零售業態與商業設施需要升級,與城市商業需要融合,商業亂像則要治理。在集體與家庭雙層經營體制中,集體經濟嚴重缺失,“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制約著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提高。我國生產環境因氣候、水源、農田等方面變化而“先天不足”,這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基本原因。培育城鄉共生的生態環境,發展規?;r業,不斷提高農民收入,這是推動我國流通業的發展的必由之路。城市應該反哺農村,更不應該把廢物傾倒在農村,否則,城市人只能吃到“垃圾”!三是關注青年消費,新的消費熱點需要培育與引導。四是要關注老年消費,要體現公益、便利與人性。政府管理流通要體現五項基本職能,即規制、規劃、審批、監管、服務,這一切的有效性首先取決于數據。總之,政府不要太多情,納稅人的錢要合理使用,政府要講理,講老百姓聽得懂、能接受的道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