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在華是如何產生避稅行為的
美國企業在華從2008年開始至2015年,有1600億美元的凈利潤被匯到離岸注冊地,以總部等名義匯過去,但是在華卻把財報做成凈利潤低增長或虧損或沒增長,目的在于避稅、逃稅。而中國企業本身競爭力就弱于美國在華企業,繳稅兢兢業業,美國企業在華卻避稅,導致中國企業與美國在華企業稅收競爭上不公平,不利于中國企業的發展。
據樂施會4月14日報告指出,美國50家大型企業在全球從2008年開始至2014年,海外凈利潤4萬億美元,只有26.5%的資金匯會美國進行繳稅,但是大大低于35%的繳稅率。其中有1.4萬億美元進入海外離岸注冊地,這些資金沒有繳稅。
筆者認為,美國企業在華收入占其全球海外收入的10%是一個比較保守的數字,據此就可以推斷美國企業在華避稅資金從2008年至2014年累計達到1400億美元,平均每年就是200億美元,所以,美企在華到2015年底,筆者推斷是1600億美元被轉移到離岸避稅是一個合理的數據。根據25%的稅率計算就是400億美元的稅金損失。
美國企業在華是如何產生避稅行為的?
一種方法是把專利看成企業的投資而非收入,大家都知道,專利的成本是在專利形成之前,當然還包括專利保護期的成本,因為每年還得繳納專利保護費,但是,真正的主要成本是專利形成之前,每年的專利保護費一般來講占小頭。
美國企業很多專利早已收回成本,過去幾年都是凈利潤,怎么能夠視為成本而避稅呢?一個合理的成本期間應該是3年,即專利3年內是成本會收期,3年后應該進行專利繳稅,至少應該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但是,美國跨國企業一直沒有繳納專利稅。
實際上,中國在營改增之前是繳納營業稅,與凈利潤沒有關系,有生產就要繳納稅收,有成交就要繳納稅收。根據這一點,專利應該繳納交易額的稅收,所以,筆者認為國家應該據此追回過去跨國企業在華的專利費稅收。
最近幾年,美國撬開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獲得美國逃稅富豪以及洗錢、黑錢、恐怖資金。而愛爾蘭的低稅率成為美國企業逃稅的目的地之一,逃稅方法主要是子公司的資金匯到海外總部,由總部進行統一繳納稅收,而子公司沒有權利繳稅,總部選擇稅率最低的國家進行注冊,如此,稅率可以低許多。另外,美國企業把海外總部設在百慕大、迪拜等零稅率的離岸地區,變成子公司的資金匯過去后沒有稅收,成功以總部繳稅模式避稅、逃稅。
美國50家全球公司包括口可口可、“字母表”公司、高盛等等,他們的避稅造成全球窮國每年1000億美元的損失,這筆錢超過22億人口的飲用水和衛生設施。
雖然美國50家全球企業只要向聯邦繳稅1美元,就可以獲得27美元的援助性貸款、貸款擔保和救助金,總額可達到11.2萬億美元,實際上繳納的稅收卻大大低于35%。
筆者認為,歐盟僅僅要求英國出臺嚴格繳納稅收是不夠的,還要求百慕大、迪拜等全球零稅率國家、地區必須繳稅,并且不低于10%,這才是減少避稅現象的發生。
希望中國借此機會查查跨國公司在華的避稅問題,可以收回一些稅收,可以提高跨國公司與中國公司的公平競爭。否則,競爭力比較弱的中國企業在繳稅、競爭力比較強的跨國公司在華不繳稅,形成不公平稅收環境競爭。
吳東華簡歷:知名經濟學家,前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研究員,前商務部中國企業走出去研究中心顧問,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
以上還是已經被查明的美國50家企業避稅額,如果加上一些子公司的避稅資金,那么,美國50家全球企業逃稅額將更大。
同樣,美國企業在華9年逃稅資金肯定比推算的1600億美元更大,筆者認為,中國治理整頓國內企業,用不著給外資超國民待遇,應該查清楚跨國企業尤其是美國企業在華避稅額,這是很正常的行為,一方面國家稅收因營業稅改增值稅而影響增長,另一方面因美國最近要求中國7個行業取消出口補貼導致行業發展面臨困境。而且歐盟委員會認為弄清楚哪里是避稅地沒有意義,歐盟要求英國出臺更嚴格的規定,企業在所有國家都應該繳納稅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