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環境裂變倒逼業態創新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幾年來一向以唱衰實體店為己任的阿里巴巴似乎在這條道路上突然來了個大調頭,旗下的阿里研究院拋出一個實體零售下滑是偽命題的觀點,讓人不禁錯愕:買了銀泰和蘇寧后,連“性取向”也馬上就變了?
馬云也的確說過實體店永遠不會消亡的話,但這不過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互聯網企業本身不創造商品和服務,更多是提升了商品和服務的效率,沒有了實體店為依托,這些根本無法落地。然而,這給不了具體到某一家企業某一個實體店任何保障。
因為,不僅不是每一家實體店都能活下去的問題,而是大部分實體店都將在未來出局。環境已經發生裂變,實體零售企業一直在高喊創新,但在躺著數錢的時候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現在則是被倒逼著進行業態創新,已無退路可走,而這一趨勢在2016年將更加凸顯。
所以,或許我們會看到線下企業在O2O方面誕生區別于現有由互聯網企業主導的全的模式、遍地開花的小業態、主題式和體驗式購物中心的重新定位與布局等等,新一輪實體零售的創新潮正蓄勢待發——雖然幾年來對零售企業常有恨鐵不成鋼之感,但也不要小瞧了當企業在面對不生就死的選擇題面前,所能激發出的潛力。
當年,沃爾瑪是折扣店的開創者,家樂福是一站購齊的導演者,麥德龍是倉儲賣場的推進者,7-11是便利店的先行者。當市場出現重大轉變時,新業態、新模式、新探索將有助于獲得成長機遇。無一例外,惟有走在行業變革的前沿,才有成為領軍者的機會。
230多平米的一家以生鮮為主的門店,日銷售竟然平均在4萬元,且仍呈上升趨勢——沒錯,這仍是一直以創新著稱的安徽樂城超市旗下的新業態“生鮮傳奇”在2015年給業態帶來的震撼。正如我在《2015年中國零售業發展預測》一文中指出的,大而全的優勢正被小而美的精致所趕超。2016年,小而美的業態將成為轉型的熱門方向,這一點,從《中國連鎖》于9月在合肥成功舉辦的“中國零售業態小型化經營趨勢研討會”受到的熱捧程度就可見一斑。
一些優秀的零售商超企業早已走在轉型的路上,迅速變成“路邊的專業店”,烘焙店、零食店、水果店、化妝品店、母嬰店……極致的品類管理、小巧的面積、精致的裝修,把某一品類看懂吃透,用專業化、精細化、差異化和便捷性更好地迎合了新的消費需求。同時,開店成本降低、開店速度提升,產品毛利提升,小業態專業店將成為大賣場的品類殺手,給大賣場的細分品類造成極大威脅。
渠道為王已經摒棄了大店,誰能想到,那些擁有幾百家大賣場的企業,當年何等風光。但風水輪流轉,當業態遭遇生命周期、市場形勢急轉直下時,這些企業當時擁有的優勢,或許朝夕之間就成為了其最大的包袱。而小而多、品類少而精的小業態,能夠再次展現渠道的價值,成為零售業價值重估的最大資本。果品小業態的代表之一百果園在去年獲得天圖資本等領投的4億A輪融資就是最好的證明。
小業態將成為未來三四線市場的主戰業態。這將是未來商超企業轉型的突破方向。大賣場的逐步邊緣化早已是趨勢。小而精的業態能迅速在三四線城市里遍地開花,既能迅速覆蓋城區主要網點,又能真正滿足社區的品類精準需求,這將是未來真正的社區商業。同時,三四線市場是所有市場的神經末梢,也是所有電商的最后一公里。小業態無論是線下線下結合,還是解決最后一公里,都是必不可少也是最方便快捷、成本最低的渠道之一。
但遺憾的是,一些企業目前還沉迷在大店的風光之中,全然不覺威脅的來臨和商業模式的變革速度是如此之快。尤其是一些中小連鎖企業,對急劇變化的行業趨勢并不重視,真是應該給他們一記當頭棒喝: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