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企業之痛:棉花價格似乎已經過高了
棉價持續小幅上漲,而這種變化并非完全由市場作用所形成,更多是被人為制定的規則影響著在實業端,中國棉紡企業用棉受到的沖擊尤其大。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對記者說,棉紡織企業苦了四五年,今年上半年剛有一點起色,目前的儲備棉投放政策又把紡企拉回痛苦的過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紡織企業普遍失去經營信心,最壞的結果似乎已隱約可見:大批的企業紛紛關門倒閉,職工失業回家。
。雖然儲備棉持續輪出,但市場供應依然短缺。截至2016年7月20日,本輪儲備棉投放已經持續兩個多月,累計成交142.3萬噸,日均投放僅2.5萬噸,成交率接近100%,低于3萬噸的日投放量,即便如此,紡企用棉仍處于饑餓狀態。由于投放量較低,貿易商大量囤貨,新棉上市遲等影響,棉花供應仍較緊缺。
儲備棉單日投放量與之前的規定和紡織企業的真正需求存在差距。朱北娜解釋說,4月15日的文件說,如果每天3萬噸的拋儲量成交率達到70%,拋儲量就會增加到5萬噸以保證供應。紡企都以此來安排生產和接單。目前棉紡企業擔心新棉上市炒上天,都想多拍些儲備棉在庫中,而棉花的持續上漲已將價格傳導至紗廠,但很難傳導到布廠。紡織實體企業要面對的一個難題是,要與資金實力雄厚的貿易商競爭。
李冬梅所在的企業情況稍好。她所在的集團公司脫胎于山東濟寧毛紡織廠,如今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棉紡、毛紡直至服裝品牌的兩條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鏈。她說,原材料采購之外我們自己也做一些貿易,供自己內部使用。我們既買棉紗又賣棉花。我們買棉紗時,誰的價格低就買誰的,賣棉花時誰的價格高就賣誰,相對來講還好一些。
棉價暴漲之下,大多紡企虧損在即。作為應對措施,紡企能做的就是限產或停產放假等。一家大型企業的負責人抱怨說,“好端端的新開始,眼睜睜看著又毀了!這些年的堅持不容易,那些小廠可以停下來暫不接單,可我們不能停產等棉價回落,我們已經簽訂的外貿出口單,棉花價格還是一個多月前的價格,但不做就會違約。”
有社會責任的大企業不敢全部停產,咬牙堅持高價拍儲棉花,當地政府也不允許這些大企業停產。一些大企業為了留住員工,采取一部分開工,一部分停產,職工輪流上班,輪流培訓。企業經受著虧損的壓力,職工也以犧牲部分收入為代價。而中小企業只能采取關門或暫時減產、限產等待時機,待市場緩過來時,再臨時招工。
朱北娜說,我們棉紡織行業有200多萬人就業,中小企業多,抵御風險能力弱,就業的基本上都是農民工,靠掙工資養家。棉價繼續漲,下游訂單不能支撐,越來越多的紡企面臨虧損或關停。隨著外紗繼續沖擊中國市場,一些中小紡紗企業暫時關停,銀行會馬上上門封賬,其實也就宣告了這個企業的終點。
市場一邊是過度爆炒,一邊是紡企的恐慌性跟進。當棉價由原來的9500飆升到近期的接近16000,上升了近70%后,紡織企業都在翹首企盼政策盡快出臺。很多企業抱怨,紡企們普遍認為目前的政策市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國家儲備棉有1000多萬噸,國家每年出巨資補貼,棉花質量存一年下降一年。現在紡企需求大,卻放不出來,國家調控政策反應過于遲鈍。紡企一方面希望加大投放量和延長拋儲時間;另一方面則擔心政策一變,棉花價格大幅下跌又給已拍儲的企業帶來更沉重的打擊,結果是整個紡織產業鏈人心惶惶。
這次的棉花價格上漲不是由于下游需求導致,是調控政策不及時到位造成的,是各部門都有各自的考慮,還是從企業的角度考慮的少?盡管市場各方為了棉紡產業鏈不發生斷裂,紛紛給相關部門提出建議,但截至目前政策遲遲未動,期貨市場的投機勢頭有增無減,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傷害了紡織實體企業的利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