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B2B交易平臺優化結構 傳統紡織服裝行業受沖擊
紡織服裝行業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市場容量巨大,較全面市場經濟化的一個行業,90%以上為中小民營企業,即互聯網稱為的“小B”,有著天然的互聯網化的優勢特點。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中心2016年9月5日發布的最新數據,截止2014年底我國紡織工業約有4萬家企業,規模以上企業占比約10%,2014年我國紡織工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為67651.92億元,紡織工業的總從業人數約975萬人。當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變化,面料B2B交易平臺對傳統紡織服裝行業的沖擊,下面,跟隨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小編一起了解一下詳細內容……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循環,經濟高速成長的時代已經遠去
一方面,紡織服裝行業內競爭激烈,市場低迷。在全球需求低迷的大背景下,歐美發達國家的傳統優勢與印度、越南等新興國家的快速發展,使得紡織行業國際競爭更加激烈。
國際采購格局,漸趨分散。近幾年,中國在美、日、歐三大市場的占比,持續下降,國際采購分散化趨勢開始顯現。全球化紅利正隨著區域貿易協定的快速增多而稀釋。
另一方面,國內消費升級,即居民收入的普遍提升、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高收入階層帶動的個性化消費快速崛起,為行業發展帶來巨大潛力。
互聯經濟與傳統產業的競爭與合作關系進入新的階段
國內市場需求發生重大轉變,市場需求正開始由關注產品向關注體驗過渡,由城市市場向城鎮市場下沉,由二八經濟到與長尾經濟共存轉變,這為更多的“小、精、專、特”的面料和服裝小B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網絡分享經濟,快速崛起。據有關統計,目前中國網民人數已達6.88億人,移動互聯網使用人數達6.2億人,手機網上支付規模為3.58億人。
中國龐大的網絡經濟規模,為B2B2C性質的紡織服裝行業提供了市場潛力和創新平臺,D2C、C2B、B2B等分享經濟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伴隨著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逐步商業應用,虛擬和現實交互的商業4.0時代,正在逐步融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滲透到傳統行業中。
傳統的營銷溝通模式從AIDMA模式變為移動互聯時代的AISAS模式。傳統紡織服裝企業對市場、品牌、渠道的認知都要立體重構,才能與時俱進。
移動互聯網引發商業模式創新的風潮與趨勢
自2014年至今,紡織行業的B2B布局,已經初露規模。布局覆蓋了整個紡織產業鏈,上游原材料中主要集中在棉花和蠶絲;中游大部分集中在面料和坯布,且這一部分投資活躍、企業眾多,從服裝業的設計師切入面料交易市場;另外還有各類的政府背景的綜合類企業;再有,從終端覆蓋服裝流通為主的交易平臺;還有涉及產業供應鏈整合的平臺。
面料B2B平臺能優化行業供給結構、提升供應鏈效率
據悉,九成紡織服裝上市公司存貨過億元,即32家紡織服裝業上市公司有28家公司的存貨過億元。截至2016年4月5日,32家紡織服裝業上市公司自2011年至2015年的5年中,存貨總額逐年上增,分別合計為185.88億元、193.49億元、202.59億元、210.51億元和222.09億元。從2011—2015年的存貨增長率為19%。
市場上供應的面料產品,中低端同質化嚴重,但是消費者對產品和服裝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多元化,對信價比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是造成行業大量庫存的主要矛盾之一。
通過互聯網釋放的市場需求 打破并重構陳舊供應鏈
對于快反應品牌和批發品牌及淘品牌等的開發流程,相比正規服裝品牌開發過程,其工作節奏是“短流程、動態柔性、多元多頭”,傳統生產鏈和供應鏈是難以滿足其“快速和多元”的需求,電子商務平臺的特點恰好能促進新型供應鏈和生產鏈的形成。
與大數據智能分析和小批量智能生產結合的新供應鏈結構會更加貼合市場需求,促使產品更有效率的流轉。在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未來供應鏈的特點應該是“短、快、特”的可靈活調動,多頭配合的供應鏈。
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是導致紡織“短流程、個性化”生產工藝的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之一,比如“數碼印花、小型智能服裝加工流水線和針織一體成型技術”。
現有服裝供應鏈過于沉重和落后,無法滿足獨立設計師和小規模服裝品牌及快反應品牌的生產節奏。通過合理分配工廠資源、減少每單產品量,使得產品生產和更新可以更加快速敏捷,以適應服裝行業細分市場和“小而美”品牌發展的需求。在柔性供應鏈體系下,品牌商可以將大訂單拆成小訂單隨時交付生產商生產,為特定SKU獲得緩沖時間。而柔性供應鏈的實現,無法離開智能生產、互聯技術的大數據應用的支撐。
更多精彩報道,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