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ch如何擺脫MK?
在紐約曼哈頓的高級商區哥倫布環,Coach專賣店之外幾步之遙就是Michael Kors品牌店。消費者如果在三年前光顧兩家比鄰的商店,也許還會因為相似的店內設計、商品品類,甚至雷同的打折周期而分不清彼此。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近兩年,變化從Coach開始悄然發生。這家中端奢侈品牌開始注重店內擺設的形式感和區別度,人們不容易將大師級別的當季“鎮店設計”和打折聯想到一起,“高端奢侈品”的定位呼之欲出。
長久以來,老牌巨頭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擁有古馳(Gucci)、Bottega Veneta、亞歷山大·麥昆的開云(Kering)和來自瑞士的歷峰(Richemont),三大時尚集團在全球奢侈品市場上三足鼎立。
兩個在美國崛起的“輕奢”品牌,Coach和Michael Kors,則常年蟄伏,對撼動這種格局虎視眈眈。
三年前,Coach決定開始行動,該公司調整戰略,由主打單一品牌Coach,到多個品牌的集團化運營。在美國當地時間2017年10月11日,Coach將控股公司名更改為Tapestry,Inc.,其紐交所交易代碼由COH, 更改為TPR,這項決定降于10月31日正式生效。
此次更名,是Coach品牌轉型,打造“美國的路易·威登集團”過程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Coach和Michael Kors這兩家美國本土輕奢品牌,在相似的時間遇到了相似的發展瓶頸。兩家公司都希望通過收購,擴充品牌線,重塑高端定位,擺脫低價舒適區帶來的掣肘。
在這場競爭中,全球時尚界的發展軌跡,也許將被改寫。
改名的“野心”
當Coach母公司一位負責人找到紐約創意公司Carbone Smolan,提出更改集團控股公司名稱需求的時候,該公司的執行創意總監Justin Peters并不意外。“Coach不再只是一家箱包公司,而是一個時尚集團,集團的重新定位包裝勢在必行。”這位擁有20多年創意經驗,曾經操刀迪士尼,白宮千年理事會等品牌形象設計的創意鬼才對記者說道。
從單品牌轉向擁有多品牌的時尚集團,改名是必要之舉,新名字Tapestry的晦澀難懂并不是一件壞事。
“很重要的一點是,更名的是Coach控股公司,而控股公司旗下的Coach這個消費品品牌并沒有更名”,Justin Peters告訴記者。“控股公司不是消費品公司,而是為投資人和員工服務的,更名之后,Coach用擁有新名字的公司收購更多品牌,也更順理成章。”
Coach希望告訴投資人自己時尚集團的新定位,更名直接對標歐洲三大時尚集團,而希望成為覆蓋全球的Coach,也需要展現自己的不同。“我在這不是因為我是某個大人物的兒子”,該公司首席執行官Victor Luis暗指歐洲時尚界子承父業的傳統。
為公司取名字的過程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Coach需要體現樂觀、創新、包容、等公司文化。Justin Peters對記者回憶,經過大量的焦點小組調查,和戰略方向討論,Tapestry(直譯為“掛毯”)從上千個備選名字中脫穎而出,最終由Coach的最高決策層拍板,定下了這個名字。
Victor Luis說,我們不執著于某個國家出品,“法國制造”,“意大利制造”,這些對Tapestry來說沒有意義。“我曾經害怕Tapestry聽起來太傳統,太精英主義,讓人聯想到歐洲宮殿中的掛飾,但是這個詞所體現的手工工藝和匠人精神最終使其成為控股公司名字的不二之選。”
打折的魔咒
Coach轉型已迫在眉睫。
該公司至少面臨兩個難題,讓公司擺脫低價打折貨的定位首當其沖。Stewart Vevers的加入是Coach轉型的開始,也是其輕奢身份的有力背書。2013年6月,曾在Mulberry和Loewe擔任設計師的Stuart Vevers出任Coach首席創意總監。他為Coach重回奢侈品高端形象而發布的COACH 1941高級成衣系列,大獲成功。
2017年6月,Stuart Vevers榮獲由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FDA)頒發的2017年度最佳手袋配飾設計師大獎,贏得時尚行業同仁的高度認可。
Coach在自身品牌蝶變的同時,還要完成向時尚集團公司的轉變。2015年1月,Coach以5億7400萬美元收購女鞋制造商Stuart Weitzman。彼時,Coach銷售額中,只有9%來自于鞋類,首飾類等非手袋品類。Stuart Weitzman的加入,填補了Coach多樣化發展的短板。
Coach的長期促銷,滿足門檻級消費為這家公司帶來了廣大的市場,但如今也為讓其奢侈品形象大打折扣。Coach也通過其銷售網絡,為Stuart Weitzman打開了國際市場。Coach發言人對記者表示,收購Stuart Weitzman讓Coach的供應鏈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2017年7月,Coach繼續馬不停蹄斥資24億美元,將為年輕人打造的輕奢品牌Kate Spade納入麾下,進一步補充了公司產品線,一個時尚集團雛形初現。
美國時尚雜志的編輯Stefano Tonchi說,“Stuart Vevers很成功的重新定義了Coach,人們現在看到Coach,想到的不是手袋,而是整個衣櫥。”
雖然外界并不知道Coach“購物清單”上,下一個收購標的物姓甚名誰,但該公司首席執行官 Victor Luis似乎暗示,不排斥在歐洲和亞洲尋找目標,“而新名字要體現這種包容性。”
Coach發言人對記者表示:“歷史上精致的掛毯有時需要10年時間完成工藝,這體現了Coach精益求精的態度,而掛毯將不同色彩質地的條線編制到一起,體現了Coach的創新和多元文化。”看起來,公司上下對這個新名字反應熱烈。
低價?折扣?“這一切終將結束”
然而,這種轉變來之不易。Victor對Coach的改造在外界看大刀闊斧,從公司內部發展來看,也的確需要壯士斷腕般的勇氣。
1941年成立的Coach最早以牛皮制作的堅固手袋而一炮而紅。在之后的發展中,1995年走馬上任的Lew Frankfort對這家公司的改造可謂濃墨重彩。
上任沒多久,Frankfort將“買得起的奢侈品”作為戰略目標,以低價策略吸引了巨大客流量。“奢侈品界的麥當勞”雖然不是可以讓創意人士興奮的稱謂,但是戰略實施初期,卻讓這家源自紐約的奢侈品牌和歐洲老店有了區分度,也因此收獲豐厚的經濟回報和資本市場的信任。
{page_break}2000年10月,Coach成功登陸紐交所,IPO定價16美元/股。彼時,這家公司的全球銷量為5億5000萬美元,到2013年,銷售量已經飆升至50億美元。2012年,Coach股價創歷史最高,接近80美元/股。
但股價一路高歌之時,危機也開始累積。
在低價戰略下,創新和設計在這家公司顯得不那么重要,其印有大Logo的帆布質地手袋,成為最暢銷的商品。2013年Frankfort離職前,Coach 70%以上的商品定價低于400美元,每個月要進行12次網絡閃購打折。有分析師預測,Coach北美奧特萊斯店銷售額占該地區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二。
這些舉措讓“打折”,“低價”這些概念和Coach品牌緊密相連。從日后的發展看,Coach為了擺脫這些標簽,也付出著高昂的代價。《紐約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稱,彼時Coach的創意總監Krakoff對CEO Frankfort的低價戰略頗為不滿。
2013年,Krakoff離職時說,“這一切終將結束。”一年后,Frankfort也離開了這家公司。
如何擺脫MK?
Coach最初在低價奢侈品道路上嘗到甜頭的時候,美國時尚真人秀導師,著名設計師Michael Kors在幕后高人的幫扶下,攜自己的品牌重新殺入角斗場。
從這兩個品牌日后的發展來看,Michael Kors對Coach有意無意的“模仿”,也是Coach轉型路上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Michael Kors 1981年創建自己的品牌,當時他還在LVMH 集團旗下的Celine做設計師,Michael Kors品牌委身老東家的日子里,郁郁不得志,到上世紀末,Michael Kors品牌幾乎破產。
早期對Coach的全盤模仿,讓MK大獲成功,但如今,這個同在北美市場成長起來的企業也陷入增長瓶頸。
2003年,香港商人曹其峰以不足一億美金的超低價購入Michael Kors 85%的股份,將其變廢為寶。Michael Kors的戰略目標簡單“粗暴”:復制一個Coach。從供應鏈到實體店設計,Michael Kors和Coach別無二致。
2014年,有人在紐約做了一個實驗,在一組隱去名字的手袋實體店照片前,沒有多少人能分清這是Coach店,還是Michael Kors。而這群人并非隨機試驗的焦點小組,他們恰恰是Coach自己的店員。
援引知情人士稱,Kors首席執行官John Idol在不止一個場合對Coach前掌舵人Frankfort說,“謝謝你們已經寫好的腳本。”
Coach鋪好的“買得起的奢侈品”加上家喻戶曉的Michael Kors在時尚界的地位,讓Michael Kors這個后起之秀一路狂奔。2011年12月Michael Kors遞交上市招股書,IPO最終獲得10倍認購,公司整體估值約38億美元,其中包括Michael Kors本人套現的1億美元股票。
危機初現
當Coach在低價舒適區和高端奢侈品形象之間左右互搏的時候,Michael Kors也陷入低價泥潭。金融危機之后,消費者購買輕奢產品胃口已經飽和,而長期的打折低價策略無力調動市場欲望。
Michael Kors創造了時尚類上市公司神話后不久,便風光不再。銷售增長放緩,利潤下跌,同店銷售下跌。到2016年底,Michael Kors甚至失守最后一項指標:營收。
2017年第二季度,Michael Kors集團收入下跌3.7%,這是該公司自2011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季度收入下滑。與此同時,Michael Kors還下調了全年收入預期。
在財報分析會上,John Idol承認集團面臨諸多問題,其中“過度打折促銷”是主要問題之一。
Michael Kors的自救運動和Coach異曲同工:多樣化發展,多品牌突破。2017年,Michael Kors宣布斥資11.7億美元收購高端鞋履品牌Jimmy Choo,完成收購處女秀。John Idol稱,這只是Michael Kors收購擴張的開始,“在未來公司會收購更多相同體量的標的。”
Michael Kors為收購準備了寬裕的資金池。“我們不做小打小鬧的收購”,John Idol說,“Michael Kors將成為全球時尚奢侈品集團,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已經彈藥充足。”
{page_break}Coach和Michael Kors相同的發展瓶頸,讓這兩家公司的轉型成為了一場成為“第一家美國時尚集團”的時間競賽,Coach似乎通過清晰的思路和執行力重新奪回桿位。
繼之前三個季度持續錄得上漲成績后,2017年第一季度,Coach北美同店銷售量上漲3%,高于分析師預期的1.4%。而銷量中,單價400美元以上單品的百分比上升至55%,比上年同期增長40%,這無疑讓破釜沉舟的Coach送了一口氣,這樣的成績,也將Coach公布財報當天的股價漲幅送上六年來的最高點。
消費者愿意為經典買單。商業信用卡業務服務提供商First Data的數據顯示,服裝行業的平均單價過去三年中,年均增長率高達6%。一位紐交所交易員對記者表示,Coach的戰略符合消費趨勢,但是要成為首屈一指的‘時尚集團’,必須有能力生產足夠好的時尚經典,才能進一步提價,否則過高的價格只能嚇走核心用戶,玩火焚身。
華爾街的擔憂
Coach和Michael Kors的變化,雖然在長期來看可以孕育一個誘人的資本故事,但是短期來看,仍要步步為營。
華爾街對并購故事的看法就沒有John Idol那樣樂觀。資本市場曾是時尚界的樂土,但在該行業的整合轉型中,資本躊躇不前。2017年8月,Coach發布低于市場預期的年度報告,其中整合Kate Spade成本過高,令市場失望,股價在年度報告后創下四年半以來最低。
華爾街的投資機構并不為Coach的轉型抱以樂觀。Edward Jones & Co的零售板塊分析師Brian Yarbrough稱,Kate Spade長期依靠打折拉動銷售,Coach要整合消化這部分資產,在短期是一個挑戰。
華爾街認為,擺脫閃購路徑依賴絕非易事,而轉型定會給Coach短期財報帶來下行壓力。一位時尚產業分析師對記者稱,目前兩家公司擺脫低價時代存量的方式,都是打折,Coach、Kate Spade和Michael Kors的折扣力度分別為42%,36%和40%,“庫存‘減肥’是新戰略實施的基礎。”
“市場對收購的期望頗高,但Kate Spade過度依賴清倉銷售”,Brian Yarbrough說,“雖然Coach對其收購算是按下了重啟鍵,但是一定會帶來短期陣痛。”
但短期壓力是Coach絕地逢生的必經之路。華爾街對Coach此次改名就并不意外。HSBC在致客戶的一封信中稱,時尚行業本身具有高風險特點,多樣化品類和品牌可以加深護城河,“這家公司改名的原因也顯而易見。”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