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表:閩南漢子的男裝品牌“突圍戰”
6月底,在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的入口處,上演了一場時尚盛宴,新奇與美感的時尚秀場宛如濃縮了德國思想史的智慧精華。康德、海涅、貝多芬……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形象,以及他們充滿哲學思辨光芒的名言,在時尚男裝HOPERISE各種質感面料的襯托下,形成了奇特而又充滿協調美感的組合。
張瑞表:品牌中的“黑馬”
主導這場走秀的主角是張瑞表,這個時尚的“掌門人”,希望以這種充滿思辨深度的哲學精神,回溯曾經的智慧光芒,照亮今天的時尚之路,重塑潮流最前端的美學理念。
創業:轉戰多個行業
和很多企業家一樣,張瑞表介入服裝行業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
在這之前,求學中專時,張瑞表學的是無線電,畢業后自然就開了一家電器維修店,這在當時也算是一門技術活,特別是他能改變電視機的內部設置,接收到境外的一些電視節目,這讓他的維修店生意比別人的好。憑著家電維修的手藝,他初次嘗到賺錢滋味。
后來,受到本土產業的影響,張瑞表也開起了鞋廠。“在手工作坊生產后,拿到批發市場代銷。”他介紹說:“由于當時的市場處于初創時期,競爭相對較小,即使是很一般的拖鞋拉到市場,也很快就能賣掉。”現在看來,當時不管從事什么行業,都為張瑞表以后的成功之路埋下了伏筆。
在張瑞表看來,介入服裝行業,他個人并沒有動人的故事和情節。俗話說“先成家后立業”。剛剛成家的張瑞表要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立業”。1989年,他結婚后即與岳父莊紅利共同承包下一個服裝廠。創業初期,因為缺少市場經驗,什么都是邊做邊學,“那時候,我岳父在這方面對我影響挺大,因為年輕什么都不懂,經常犯一些錯誤,而他那時的品牌經營理念及敬業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我。”一說到這,張瑞表仍流露出對老岳父的無限感激之情。
“一開始廠里只有二十幾個人,每人扛上自家用的縫紉機,到租來的一間房子里生產。”經過努力經營,小廠到1992年已初具規模,擁有了六七十名工人。這時,泉州大部分服裝廠都走批發市場路線,缺乏品牌意識,但張瑞表生產的夾克一上市就起了一個很洋氣的名字,叫“喬西奇”。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洋氣的名字。
“當時我們在全國各地的大商場約有40個專柜,產品迅速走紅。企業在這次品牌戰略中獲得了良好的收益。”張瑞表一開始就顯得與眾不同,“喬西奇”從誕生起就走百貨商場開設專柜之路。對于民營企業,這在當初是相當難的一件事。
在市場還未全面開放仍留有計劃經濟特點的年代,大部分百貨商場都屬于國有企業,而配貨都有一個統一的渠道,因此進入百貨商場首先要掌握這個渠道。
創業之初,張瑞表似乎一切都很順利,在終端賣場不是很發達的年代,百貨商場是中國老百姓購物首選之地,“喬西奇”品牌取得了良好的市場銷售業績。
插曲:介入皮革行業
1994年,中國經濟在經歷了1993年的宏觀調控后,經濟體制也面臨了重大的轉變。原來計劃經濟時代的舊框框逐漸被打破。此時,社會供需關系也由賣方市場轉化成買方市場,供需關系結構的改變,標志著一個經濟時代的終結。
“整個經濟結構轉變了。百貨商場開始實行代銷制度,結算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網絡越大,資金壓力就越大,迫于這方面的壓力,我們開始調整發展方向。”市場的變化對于依賴渠道關系的“喬西奇”而言,也意味著品牌的終結。
“考慮到代銷模式的資金壓力,當時沒有好的辦法,公司只好選擇全部回收。”面對這一市場轉變,張瑞表開始了新的征途。
同年,張瑞表把目光轉向了皮革市場,依托陳埭的運動鞋產業集群,他開始介入皮革行業。皮革行業是鞋業的上游產業,當時晉江陳埭的鞋材市場剛形成,皮革貿易興盛。他與人合伙開了一家小皮革店,從香港、臺灣等地進貨,產品新穎、時尚,銷售形勢良好。當時,有一種仿絨皮的皮革是香港等地的主流產品,市場潛力大,只是由于缺乏資金支撐,只能做零碎業務,無法全面撬動市場。皮革店生意最終沒能做大。{page_break}
轉型:介入外貿出口
1996年,經營皮革皮具業的張瑞表,認識一個匈牙利的華僑,這個華僑問他有沒有興趣去匈牙利做生意。正處于資金短缺、方向迷茫的張瑞表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邀請,開始做起了外貿生意。
張瑞表做外貿生意嘗到甜頭,同時由于歐洲人的苛求,他的公司在工藝上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制造最大的問題是質量的問題,張瑞表突破質量難關,使得他的產品在歐洲市場的訂單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紅火。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廈門的外貿代理公司突然倒閉,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我們當時做外貿出口,都是由這家公司下單過來的,它的突然倒閉對我們確實是個不小的打擊。”張瑞表告訴記者,好不容易松口氣的他又陷入了困境,“幾百萬的貨款都收不回來”。當時又逢春節期間,需要支付員工工資和供應商原料款。他到處奔走找人借錢,將工資支付給工人,并同供應商協商將貨款推后支付。
這次突發事件使他意識到,只有自己掌握出口渠道,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類似事情的發生。當初做外貿出口時,他和妻子就開始苦練英文,學習出口退稅、單證、銀行核銷等一系列外貿出口流程,自己到國外拉業務、成立開發部。因此,在外貿公司倒閉后,他開始直接與歐洲客戶建立業務關系。外貿公司的變故,不但沒有影響他的生意,反而逼迫他最終與歐洲客人直接對接。
1998年,張瑞表終于贏得了歐洲市場,直接與歐洲各國有了業務往來,特別是德國市場。
創新:德國創牌鋪設終端
接單、下單,外貿出口看似很機械,而這項“機械運動”背后是精益求精。在外銷的工作上,誠信表現不僅僅是按時交貨,質量才是關鍵。在突破語言障礙后,張瑞表時刻了解客戶的需要,以及國外市場趨勢,主動與客戶進行產品質量和款式上的溝通。2000年,他的公司開始順暢地發展,到了2001年,公司的業績開始成倍地增長。
“企業不斷在創新,在創新過程中嘗到成果和附加值,也學會了自控風險。”撈到第二桶金后,張瑞表更加謹慎,一方面盯住目標市場的變化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在研究如何進一步發展。
HOPERISE時尚男裝品牌專賣店
自營出口后,他完成從OEM(原始設備制造商)到ODM(原始設計制造商)的轉變。2001年進行了國際注冊,啟用“HOPERISE”品牌。他說,目前其自主研發的產品出口占到60%以上,自有品牌出口達到30%—40%,銷售渠道鋪到了歐洲各國。
突破:從歐洲回到國內
2007年7月13日,在其摘得福建男裝的首個“國家出口免驗”金牌后,他開始籌劃把“HOPERISE”品牌引回國內市場。
中國的都市精英正演變為男裝消費的主力。而現在的精英男士談吐優雅、衣著新潮得體,走在時尚最前端,比女人還懂得衣著打扮與關注時尚動向。“現代生活中人們承受太多壓力,開始渴望擁有自由的感覺,人們需要讓浮躁的心境趨向平和,于是我們呼喚簡約。因此,簡約將是一種無可替代的時尚潮流,是一種自信、品位、個性的時尚。”在張瑞表看來,經濟的發展將再次帶來著裝的新變化。
在從歐洲回歸國內的腳步中,張瑞表亦如旋風般的迅猛。他沒有躲避競爭,反倒是在國內主要大城市開店,為各地的男裝市場注入一股時尚旋風。
張瑞表顯得很有信心。在他看來,對手有多強大,往往決定你就有多強大。“跟國際大牌直接競爭,沒什么可怕,現在國際品牌在很多城市都還未立足,尚未形成壟斷地位,我們還是有空間的,最主要的是要講究策略,我們現在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步步為營,不急。現在我們整個品牌的戰略框架已經搭建起來,德國是總部、設計中心和面向歐洲的營銷中心,上海是亞太區的營銷中心,而廣州則是與國外對接的國內研發中心,這個布局是充分結合各方優勢后,資源整合的結果,融合了各方的資源和信息優勢。”{page_break}
【人物名片】
德國HOPERISE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
紅瑞興國際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泉州紅瑞興紡織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臺灣頂尖納米科技研發中心負責人
【人物印象】
新派紳士
對于“紳士”很難有個界定,需要從精神層面進行感知,很難言語。但大體上離不開這幾點:考究的著裝,文雅的舉止,尊重人格,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與營造。這些之外,還必須具備的是,男人的剛毅、堅韌、含蓄與寬宏大量的人格之美。
張瑞表是一個“新派紳士”,倡導傳統文化與自我存在的價值觀,也追求品味與人性化的生活方式。他更是一個隨和的人,私下里其員工稱其“表哥”,看似不敬,實則淳樸,透露出員工對于這個企業家的認可與愛戴。
可能與其長期和德國人打交道有關系,張瑞表的辦公室很簡單,沒有過多的擺設,一如德國人簡潔而不失典雅大氣的風格。他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擺放一套精致又昂貴的茶具,閑時就可沖泡一壺功夫茶。客人多的時候,他就用歐洲人沖咖啡的方式進行泡茶。
張瑞表的辦公室位置得天獨厚,總是陽光明媚,寬敞明亮。而他的著裝也總是令人眼前一亮。長期堅持健身的他,修長挺拔,豐神俊朗,再配上純白色襯衫和黑色馬甲,一副“新派紳士”閑適的打扮,讓人備感“時尚風”迎面襲來。
張瑞表在儒雅外表下,卻又隱藏著剛毅的性格。傳承著海洋文化,這個閩南漢子做事低調但篤定、堅韌。二十多年的商業歷程,幾多坎坷,他在言語中并沒有太多的激情飛揚,或許他內心激蕩,但言行顯得十分平淡。他更多的是將目光放向遠方,堅信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有著光明的未來。
【思想火花】
●關于品牌:
做品牌像培養孩子
做品牌跟培養自己的孩子一樣,從早期就開始積累,不論什么品牌到一定時期都需要突破瓶頸,這時就要開始采取措施和手段。
做品牌要有一種熱情,做品牌不光要有雄心壯志,更需要的是追求,但做品牌不要一開始就追求有多大,不是規模和量就能衡量的,品牌是產品內涵的表現,要用心來打造。我的目標就是把品牌不僅僅做成一個國際化服裝品牌,更要打造成一個全球時尚科技產業,這個產業能促進全球每個家庭的健康與快樂,這才是我的品牌愿景。
●關于管理:
讓員工有提升空間
不斷總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所倡導的企業文化是:學校+家庭=企業。也就是要打造學習型的團隊,在企業讓員工有“家”的感覺,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優秀人才有歸屬感,才可以不斷地在企業內部培養所需的各種人才梯隊。
在管理方面,我們從一開始就倡導國際化理念,并借鑒了一些歐洲企業的管理經驗,導入了多種國際管理體系。我們強調細節,不斷進行總結,完善各種不足的地方,讓每個員工在每個階段都能有提升的空間。
●關于人才:
用人要匹配 承諾要兌現
人才流動是自然規律,因為有些人才在原有的企業已經沒有發展空間了,如果換個環境的話,他有可能將發揮得更好。但是如果頻繁流動就不太好了,這會增加企業的用人成本。
留住人才的關鍵,是要給每個人都有愿景。用人要考慮匹配的問題,承諾的一定要兌現。再普通的員工,只要能把本職工作做好,我認為都是人才。現在,我們的一線普通員工流動率就比較小,用人理念就是“平臺+文化”,有好的平臺,再加上好的企業文化,就能留住人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