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關注兒童鞋設計的“健康性”
兒童鞋的健康性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包括適腳、安全、功能等三個方面。因此在童鞋設計與生產時應予以足夠重視。
腳與鞋的“匹配”— 適腳性
適腳性是講鞋與腳之最佳“匹配”,涉及童鞋楦的設計問題。
◆ 肥度單一
市場上的童鞋大多只有一個型(二型),而腳型調研結果表明我國兒童腳的肥度在二型的只有接近20%的人數,大部分兒童腳的肥度在一型半和二型半兩個區間,單一的鞋型,很難滿足兒童的需要,過肥過瘦的鞋都會對影響到腳的成長。
◆ 后跟過高
后跟高對兒童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但有些品牌為了追求時尚,模仿成人鞋,使鞋跟超高,如我在市場上見到某著名品牌的“公主鞋”,180號鞋居然有40mm的跟高,是非常危險的作法。一般幼兒鞋跟不可超過20mm,兒童鞋跟不可超過30mm。
◆ 前蹺過高
市場上童鞋存在著前蹺過大的問題,我國兒童鞋的蹺度是由成人鞋推算出來的,經驗認為成人腳的自然蹺度是15度,幼兒腳被設定為7-8度,但實際測量的結果見附表。
兒童足弓尚在發育中,腳底部比較平坦,過大的前蹺會使前掌跖趾部位凹陷,發生疲勞損傷,還會影響到腳趾神經系統的發育及平衡穩定性。蹺度高在兒童皮鞋和旅游鞋中比較普遍。一般150號鞋前蹺應小于7mm,190號鞋前蹺應小于10mm,即使長度接近成人的225號鞋,蹺度也不應大于12mm。
◆ 鞋楦曲度過大
人在鍛煉過程中腳掌肌肉膨脹,尤其是第一跖趾關節附近,所以運動鞋會在跖趾關節部位做較大的曲度。許多兒童旅游鞋幾乎是從成人運動鞋縮小而來,也擁有較大的曲度,而兒童腳大多是“直型腳”,這種鞋的直接后果是加重兒童生理性O型腿,使兒童形成“內八字腳”或足外翻。
構筑綠色“壁壘”— 安全性
安全性即要求鞋品無毒無害、安全環保。
鞋中含有的有害元素,會對兒童身體造成危害。如部分皮革中殘留的六價鉻,可通過皮膚、呼吸道吸收,引起胃腸道及肝、腎功能損害,還可能造成視神經萎縮等;甲醛和偶氮染料主要來自于印染助劑,像鞋面鞋里所用的皮革、人造革、合成革或紡織品等。皮膚長期接觸甲醛,可使皮膚干燥、皸裂、濕疹或患上接觸性皮炎,還會影響肝臟,出現食欲不振,導致發育;偶氮在與腳長期接觸中可能被皮膚吸收,并在體內擴散,在特殊條件下能分解產生20種致癌芳香胺,引起病變和誘發癌癥。“苯中毒”是制鞋工的職業病之一。因為制鞋過程中常使用的含苯膠粘劑及處理劑。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1993年對于苯的致癌性評級為:一類人類致癌物。苯通過呼吸或皮膚長期接觸被人體吸收后可使DNA 斷裂和移位,導致細胞癌變,從而患上白血病,且兒童更容易發生病變,這是我們不能輕視的問題。但是據我所知,現在我國市場上銷售的童鞋,使用環保材質和工藝的寥寥無幾,經過權威機構無毒無害無致癌物檢測的更是鳳毛麟角,難怪有人把童鞋稱為“小毒屋”,這是我們童鞋企業應該意識到的嚴重問題。
保護和扶持 — 功能性
保護和扶持,包括鞋的舒適性、支撐性和防護性。我們從鞋的結構分析:
◆ 鞋面
鞋幫面應由透氣性好的材料制成。市場上多數童鞋使用了透氣性差的塑料、合成革、移膜革等材料。因兒童的腳出汗量大,透氣性可防止腳的悶熱感,避免細菌的過渡生長和濕熱環境引起的足底肌肉松弛,使足弓趨于低平。
◆ 鞋內墊
應具有緩沖性及吸濕排汗性,以保持鞋內舒適性,后跟應柔軟以減小跟骨所受的沖擊,但前掌要有一定硬度,讓孩子腳趾有抓地的感覺,促進腳底神經、肌肉的發育。我認為一切藥性的、化學的除菌、防臭鞋墊均不適合兒童穿著。
◆ 鞋底
具有緩沖性和彈性,能夠穩固的接觸地面。鞋底過軟過硬均易產生疲勞,同時要有良好的減震、止滑效果,PVC塑料不適合制作兒童鞋底。
◆ 鞋前的保護
鞋的前頭部位除預留合理空間外,還要加入一定硬度的前包頭,能夠有效保護腳趾不受踢、磕、碰、砸等外傷;
◆ 鞋后部支撐
鞋的后跟部位需加裝主跟、軟口等,能夠幫助處于發育期的足骨、足肌和足關節保持平衡,保護兒童柔軟不穩定的踝關節,使腳得到相應的支撐,養成正確的走路姿勢,還可以對一些兒童在四至十歲期間形成的不同程度的內八字腳進行矯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